传统的小学语文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教师按照预先设置,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要求完成相关练习,教师再批阅并发放给学生,至此一篇课文的教学就告一段落。布置作业是教师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巩固情况的一种方式,也是使课堂教学知识得以拓展延伸的有效手段,不仅注重知识的获取,更重视能力的培养。所谓: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表面结果,长此以往会束缚学生和教师的思维,僵化思想,限制学生的后期发展,从而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达到温故知新的实效。如何将趣味性、层次性与作业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我们,要创设轻松而又激趣的作业布置与批改的模式。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以适于学生长期发展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维,使学生拥有更广阔的的发展空间。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更加需要在此基础之上,大胆实践,将生活融入学习之中,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语文的机会,让学生产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张扬个性,真正成为学习的探究者,因此改善作业布置与批改的方式已经刻不容缓。怎样才能科学合理有效地布置作业与批改呢?
一、布置语文作业时要注意的几点
(一)语文作业布置重“质”轻量,提高学习主动性
小学语文作业种类多样,我们按照分类来举例说明。就拿词语本来说,其中包括拼音本、田字格本、方格本和双线本等,这些本子上基本都是布置的字词句类的作业。比如我们可以把生字布置在拼音本上,每个字4-5遍带注音,加上偏旁部首、音序及结构,另外可以组上3个词语,这是一次的作业量。或许有许多家长会认为就写这么几遍,能记得住吗?其实孩子能否记住与写多少遍关系不大,有些人可能记忆力好,写1-2遍就能记住,而有人写几十遍也记不住;或是因为记忆的习惯方式不同,有人第一次学习的时候就记住了,有人需要重复的多次记忆。那我们作为教师,与其硬逼着学生反复抄写记忆,不如每次布置作业时量少而精,样多而质纯,因生施业,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不同差异,科学合理地、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既可以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完成有关练习;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提出不同作业的要求,学生自主选择;还可以安排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作业,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语文作业布置要结合实践
学生升学的途径目前主要还是通过考试来进行,对于各学科的测评方式也是以试卷的形式为主,所以我们往往在布置作业时仍然以字词句练习、重点习题为主,基本上是体现在纸面和笔头,也常常会这样教育学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然而对于生活实践性的作业几乎是微乎其微的,就算在平时难得遇到一些口语交际、社会调查、情感体验之类的作业,我们也多是流于形式进行,思想上根本没有引起重视,而我们的这种做法,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长久以往,思维形成定式,眼界也较狭窄。为了让学生将来更好的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现在起就应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实践,让学生真正的、大胆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构建起交流交际的平台,尽情地发挥自身的才能,真正提升语文能力,增强情感上的体验。
(三)语文作业布置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平时教学中,我们布置作业时往往都是按照一定的格式要求学生完成。比如,二年级语文下册中第三课《开满鲜花的小路》中,课后有“鲜、邮、递、员、原、叔、局、堆、礼”等生字,是要求学生“会写”的字。我们平时可能有一定的习惯,每个生字写几遍,组2-3个词语。学生小也没有多大的分辨能力,只能按照要求照抄照写,机械记忆,并且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抄写时字迹潦草,抄完就算完成任务,根本没有记住多少。
这样不但累而且没有作用,与其千篇一律照搬照抄,不如教师多动动脑筋,想想:我们让学生写作业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不就是希望他能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吗。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尽可能采取趣味性的活动和游戏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因此我们不妨设计一些易于学生接受的、愿意主动参与的、形式灵活多变的、吸引学生兴趣的活动、比赛,让学生在游戏中记忆,学生有比赛的兴趣,就会想各种办法尽快记住所学的生字词,从而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识字、学习方法,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才能更有成效。
(四)语文作业布置要注重多元性
之前,学生写作业,教师批改时写评语、评分,这原本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对话,但是过于苍白无力。教师只是简单的在本子上留下“√”“X”,潇洒地写上“优良中”就算完事。至于学生怎么改正,自己猜测。《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告诉我们,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因此,语文课程评价应该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并且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
在日常教学中,呈现出的方式主要有: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自我评价、家校评价、交叉互评、实践检验等。可以是一对一的评价,也可以是一对多或多对一的评价;可以是作业书写方面的评价,可以是口头语言表达式的评价,还可以是其他形式展现出来的评价。只要符合相应的课程目标,适合学生的特点,达到预期的目的,评价结果呈现的形式不是只有分数和等级,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二、批改语文作业的几点要求
1.批改的符号统一
对于对的题、错的题批改时符号要统一规范,不能打个“半对”的符号,不可连着打钩,以免造成学生的疑惑不解;批改符号要打在答案的位置上,不能随意批改;在批改的结尾写上批改日期;批改中出现的错误之处,要给学生指正,圈出来或是划出来,但是要规范,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发现错误的地方,并且批改后一定要求学生在下一行开始订正错字、错题;避免在错误的同一地方反反复复地圈划涂改,也不可宽泛的在一整页上只批阅一两个大对勾。
2.评价等级要一致
作业等级的评定,使用适合的评定方式即可,如:优良中待提高、ABC等都可以。对于作文、字体书写等类型的作业评定等级时,避免只是用笼统的对勾评价,尽量加入鼓励性的批注或批语;可能的话,加上你的赞赏,写上你的感受、鼓励,写上你的教诲等,让作业本成为师生思想沟通、情感交流、探讨生活、教学相长的工具,并且在批阅作业时,尽可能地给予学生正面的引导评价,积极鼓励中上的学生,启发帮助后进的学生,语言上要多鼓励、肯定,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作业讲评要有重点
作业讲评时不能只讲解简单的部分,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分析,结合所学的重难点目标,确定讲解的重点部分,讲解时不同内容采用不同方式,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学习方法。尤其是普遍存在的错误、基础性掌握不扎实的地方要细致的讲解。
对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我们要讲究作业的梯度发展,要选取精华重点,分层分类、注重日积月累,逐步递进的给予学生任务,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要死搬硬套抄课文,机械抄写字词,只有结合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语文学习才越来越有成效,越来越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