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课教学的出现,充分适应了当前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将微课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微课;高中语文;运用;
近年来,“微课”进入了教师的视野,让教师们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对教育的促进作用。然而,我们应该注意到,微课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技术”,更是一种教育变革,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发展的途径,是未来教育发展方向之一。在语文学科中,微课对常规教育同样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下面就相关理论和实践中的经验作一简要分析。
一、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相关概念和理论
概念:“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微课”的主要特点: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使用方便,主题突出、内容具体、草根研究、趣味创作,成果简化、多样传播。
“微课”可以满足这种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在班级授课制中,那些学习进度落后于群体的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微课视频,或是“笨鸟先飞”或是“书读百遍”,以此弥补在课堂授课中的不足。教师也可以将微课作为个别化辅导的手段,对未能掌握某些知识或能力的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所谓的“尖子生”也可以通过预先学习微课视频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
二、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目的和运用策略
1.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目的
目的:实施微课能促进学生有效自主学习;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内容被永久保存,可供查阅和修正;实施微课能促进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发展。
2.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指导原则
课程聚合。假设每一篇课文都有一小段微课进行作家的背景介绍,那么将这些微课聚合起来,就是所有的作家背景的识记内容,如果再将这些微课按照作家的时代加以排列,就变成了一部微型的文学史。
课程引导。当学生在完成某些作业遇到困难时,可利用系统索引到相关微课所在页面,再次学习视频内容。
课程定位。学生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或系统引导,方便地定位自己想要的课程视频。同时通过树形体系了解自己学习的内容处于哪一分支。
课程更新。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显示或隐藏视频内容,也可以用新录制的视频替代旧视频,而不用担心破坏其他的课程内容。如在作文审题教学中,教师可以每年更新当年高考题的讲解案例,而不去更新审题理论的部分。
课程联合。通过语义网络可以将世界各地的各个学科的微课联合起来,构成一个巨大的数据库。
3.提升教师能力,用心制作微课
对于教师来说,制作微课就是一个微研究的过程,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特色和优点设计出一份好的微课视频。微课制作,是可以提升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微课便于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传播,便于相同地域、相同学段、相同教学环境的教师间可以相互学习好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微课适合教师进行知识管理,微课是教学知识积累、共享和交流的最好的形式之一,合理使用微课的形式进行教师知识管理,既可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也可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例如:平时教学者只可以在教研组或者出去外地交流学习。现在微课教学可以让教学者在网上相互交流沟通不仅提高了交流效率,学习知识也更便捷了。这样有利于教学者互相学习和讨论。
4.尊重学生主题地位,进行个性化教学
对于学生来说,微课是针对某个知识点而制作的,适合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深度学习,对于没有掌握该知识点的学生,课后通过微课学习,进而掌握该知识点。对于已经掌握该知识点的学生,课后通过微课学习进行巩固。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去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内容。可以寻找到更多适合自己学习方式的教学方法。有条件的学生也可能制作微课,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还有助于巩固和加强已学会的知识和拓新更多知识。
例如:现在疫情期间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在家上网课,那么现在微课教学可以观看许多学校的老师讲学。还有很多学生会在这个假期去兼职,那么上学的时间就会有所冲突,现在微课的视频学习。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闲余时间在自主学习,这样工作学习两不误。还有很多高中生基础不扎实,现在就可以用微课补缺补漏把基础练扎实。
三.结论
微课制作不是盲目跟风,而应该是切切实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整个语文课程的教学服务。微课制作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能力和条件进行计划和实施。微课的发展将促进教学者的教学沟通。促进学习者的多方面学习,让教学者和学习者可以从多方面得到认知。当教师纷纷使用微课作为教学手段之后,将出现千百万个微课视频,这些微课视频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基于一定的技术相互整合,真正发挥互联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艾利.微课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0(09):54.
[2]徐晓芳.依托微课开展高中古诗词任务群教学——以李白送别诗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20(06):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