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 文学科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的困境及出路探析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4批次   作者:陈琼花
[导读] 小学语文的教育是基础性教育,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语言工具
        摘要:小学语文的教育是基础性教育,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语言工具,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就成了当前新课改背景下的重要教学目标。本文深入分析了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针对性的提出了实施核心素养教学的有效策略,力图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困境;出路

        引言:小学语文教学以基础知识灌输的模式已经逐渐改变,越来越多的课堂教学在新课改的指导下,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积极性,通过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推进语文实践活动。这种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极大的推动了学生能力的提升。
一、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1]。
        语文素养包括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多个方面。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1]。
二、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的问题
2.1 文本阅读过程中缺乏个性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受到标准化教案的影响,认为只要能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实际上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往往都知道,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学生的理解都有其文化积淀与生活背景的印记。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解更是有其独特性,教师应该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引导,让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深刻含义。教师要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拓展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2 课堂学习气氛不活跃,师生互动不足
        由于语文课堂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因此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对而言比较容易。但是仍然有很多教师对构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并不重视,认为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因此,很多教师的课堂依然是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在这种学习气氛下,往往导致学生无法自由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学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思想,也不利于学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2.3 对学生的语用能力培养不重视
        语文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无论在词语,句子结构,文章结构等多个方面都是有章可循的,并且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反复揣摩研究,才能正确的掌握用法。而这个学习的过程,不应该是被忽略的,反而这是体会语言的美,发现语言魅力的过程,是更应该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的。


        结果导向的教育方式却大大的削减了学习过程的趣味性,使语用训练成为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导致学生在语用训练过程中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能以主动的心态去学习语言,容易在中出现语用训练负面情绪,敷衍了事,降低了语用训练的效果[2]。
三 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3.1 结合文本阅读内容设计教学目标
        每一个文本的阅读都需要目标的支撑,若仅凭借一种学习途径便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以及教学多元化实现。延展教育资源的目标是扩展学生学习视野,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教师在扩宽自己教学目标和视野时,不应该仅仅关注某一种类型的书籍,而是广泛阅读丰富文本,充实学生的思想。阅读能够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大范围的阅读内容可以发展学生表达技能,活跃学生思维,逐步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能。此外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的过程中,要关注教学量变到质变的巧妙变化,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全面获取语文知识,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针对素质教育的落实,教师要积极结合文本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便于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3]。
3.2 借助学习情境的创建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创造需要生活的大力支撑,一些内容较为优秀的作品往往是作者感悟生活之后加以创作的,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要积极地联系生活,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结合新课标的相关要求,教师要切合实际的思考学生学习情况,为学生创建生活性的学习情境,赋予语文课堂一定的生机和活力,做好语文课堂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衔接工作。同时为了渲染课堂学习气氛,教师可以巧妙借助先进信息技术制作教学课件,向学生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给学生视觉造成一定冲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断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
3.3 结合现实生活实践提高语用能力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小学语文的学习更是从观察生活中才能得到写作的素材与灵感,因此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过程中,要充分的重视体验与实践所起到的作用。比如在学习课文《落花生》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结构,从开始描写生活场景引出花生,到“父亲”点明主题,最后描写“我”的感受。通过学习让学生也仿照《落花生》,寻找生活中“你”认为有意义的,有生活启发的植物进行描写。这种文本的模仿,不仅仅是知识理论的模仿,还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和体验,是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学习方式的语用能力培养方式,也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结语: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学在增强学生的语用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等方面都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体验到汉语的魅力,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的熏陶,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文化水平,使学生产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胡文童.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析[C]// 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三期座谈会资料汇编. 2019.
[2]盛泽明.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探析[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9(11).
[3]段接英.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策略研究[J]. 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 2019(3):9-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