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小学生具有年龄较小,活泼好动等特点,在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积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体会到学习中的快乐,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为研究主题,希望通过结合具体教学实例,帮助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养成爱上学习,学会学习的优秀习惯,进而为相关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部分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培养事关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以及日后行为习惯的养成。党和国家多次强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同时还要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由此可见,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参与者,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深度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在相关活动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调整“教”的手段,关注“学”的过程,让“教”与“学”在教学活动中不断重新定位。
一、创新学习方式,提升学习兴趣
为了让学生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达到趣味学习的目的,教师应该统筹各方课程资源,积极创新学习方式。传统的小学语文学习方式往往采用教师讲解课文以及生字生词,学生进行记忆、背诵的形式。这种形式使得学生对于语文课堂有了相对固定的课程体验,进而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在此背景下,本文设置了包括习惯养成、每日相约、多彩空间三部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形式,希望能达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目的。具体来讲,在习惯养成部分,其设置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养成对于语文学习有帮助的小习惯,每日相约指的是教师对于课程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以及引导学习,多彩空间指的是设置开放性的作业并进行点评。这种学习方式包括了习惯养成建议,时间管理提示等多方面的内容,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规划、自主选择,进而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1]。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文《观潮》为例,其学习目标为认识部分生字生词,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以及大自然的神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最近有哪位同学养成了每天有感情的阅读课文的习惯呢?接着可以针对课文进行引导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积极与多学科进行联系,通过学科交叉的方式提升学习兴趣。例如,通过语文与科学学科结合的种植观察日记、数学学科善用的“统计图”、美术学科设计的“连环画”、信息技术辅助制作“PPT视频”等进行多学科综合学习。最后可以以开放性的方式向学生布置作业,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及与同学的交流分享,打开书本世界和真实的生活世界的通道,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获得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力所能及的责任担当,进而提升语文学习兴趣。
二、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习兴趣
小学生往往好奇心旺盛,动手能力强,对于从实践过程中获取知识兴趣较大。同时,实践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创造价值的源泉。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语文教育应该倡导的观念。
实践创造美好生活,今天,人类生活的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展语文教育也须与时俱进。在这一层面上,教育教学工作若想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教育体系,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就应该广泛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使学生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与实践相联系,科学设计课内外实践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动力,应注重发挥社会、家庭的协同作用,开放实践场所,搭建活动平台,支持学生走出教室,动起来、干起来[2]。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文《鸟的天堂》为例,单纯的课本讲述以及图片欣赏对于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作用有限。建议相关教师可以组织亲近大自然的活动,在大自然中讲述课文,让学生身临其境,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感受课本中所描述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想相处的美感,进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教育,提升学生的体验感,进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三、扩大课外阅读,提升学习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需要在阅读中驱遣想象,让学生体会到快乐。在这一层面上,往往年级越低越应该促进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尽管学业压力不可能完全消除,但兴趣驱使下的读书毕竟是轻松愉悦的。小学阶段不要把读书功利化,否则,学生会对读书心怀畏惧。要让孩子在快乐中阅读,在想象中阅读,不要拿那些沉重的大概念作为“标准答案”去考学生。兴趣读书观,应该成为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基本原则。在读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应该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的方面。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要想提升其语文学习兴趣,就应该多读经典,因为经典的滋养作用巨大。在小学阶段要区分精读与略读的不同,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不同。应该让学生读一点“闲书”,让学生自由选择,同时提倡大量阅读的做法,课堂上学生应该成为读书的主人,在读书时间和读书数量上都应成为主体。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课文《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为例,文章短小而深刻,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但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并不多,单纯的通过文章的学习,可能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作者季羡林先生想要表达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因此,建议相关教育教学工作者以可谓的学习为契机,多多推荐阅读书目,在阅读中体会前辈们既是有胸怀、德才非凡的,又是有人间味、有人格魅力的。进而在各类图书中描写的激越、紧张和进取地氛围内,学习前辈的真知灼见,启迪智慧,促进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以激发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学习兴趣为主题,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提出了创新学习方式,开展实践活动以及扩大课外阅读的建议,希望能为相关工作者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提供部分帮助。
参考文献:
[1]胡博,陈奔明.情境朗读和创新识字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识字课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以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9):191-192.
[2]黄珊珊.基于“游戏体验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创新研究[J].中外企业家,2020(1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