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识字教学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4批次   作者:马小青
[导读]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也是今后深层次语文学习的前提。
        内容摘要: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也是今后深层次语文学习的前提。统编教材中识字安排在两大块内容里:课文、识字单元和语文园地。教师应该在随文识字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识字需求,使识字教学自然生发。在识字教学前运用合理的预习策略,可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理解,培养学习兴趣和主体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此外,教师也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方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合理预习策略的指导,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可以在课堂之前率先"会合",促成学生、教师、文本、生字之间的对话。
        在识字过程中,教师要多措并举,激发学生的识字需求,使识字教学自然升发,在集中识字中,积极引导学生探索识字规律,发现识字方法,享受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识字教学策略多样化  主动识字   习得方法
       
         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是流传至今并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汉字作为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其中蕴含着智慧与宝藏。
         过去的教学都是学生一年级刚上学就学拼音,然后再用拼音去认字。统编教材把拼音学习推后个把月,先认一些汉字,再学拼音,而且边学拼音边认字。这个改变体现一种更切实的教学理念。其实,传统的语文教育都是从认字开始,是在没有注音帮助的情况下进行的。以前的蒙学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反复诵读,慢慢就会认字了,统编教材回归了传统。教材中的识字课内容尽管不同,但大都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韵文编排而成,文辞优美、韵律和谐,易于朗读、背诵。
         入学教育以后,第一篇识字课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六个大的楷体字扑面而来,会给刚上学的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个印象可能是一辈子的印象。接下来是“金、木、水、火、土”“云对雨,雪对风”等,很传统,也很有趣。这个顺序的改变是别有意味的: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因为识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除了注重随文识字外,还编排了专门的识字课,园地中专设了识字加油站的专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1】
        一、动画演示激发兴趣
        我国的文字源远流长,由于长期的积累与变迁,根据汉字的构字特点,可以把汉字分为:象形、会意、形声等。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爱动,静不下来是一种普遍现象,“汉之星”中丰富有趣的动画演示正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动画演示即达到了吸引孩子的目的,又在无形中讲述着汉字的演变的规律。如教授一年级上册识字(一)第3课《口耳目》中的象形字“口”,通过动画演示,孩子们知道“口”就是人张大嘴巴时的样子。手”就是五指张开时的样子。“孩子们就明白了象形字因形而产生的规律。奇妙吧?你们想不想来试试?”……这又把孩子们爱表现自己,想象力丰富的优点激发了出来。我在巩固识字的方法上,又采用灵活多样的游戏,比如:摘苹果、走迷宫、找朋友、巧配对、过小桥等等,以改变传统的识字教学中单一、枯燥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在“乐中学,趣中记”。
         二、在随文识字过程中让一字开花。
         统编教材中识字安排在两大块内容里:课文(包括识字单元)和语文园地。根据识字要求的不同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会认的字”;一类是“会写的字”。不管是会写的还是会认的字,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了障碍,那么识字的需求也就产生了。对于“会认”的字,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可以借助汉语拼音进行自主识记,可是会写的字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这个时候就要根据所认汉字自身的特点和学情,把生字放到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义”,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认清字形、理解字义,熟悉对汉字的运用。


         例如,在教授《一个大  一个小》中“桃”字时,利用部件“兆”,孩子们认识了——跳、挑、逃。教授《比尾巴》中“谁”字是利用部件“隹”,孩子们认识了——难、准、推、滩、锥、椎。再如:教授《小小的船》一课中的“闪”字时,孩子们就认识了由“门”字带出的“问、间、闷、闯”等字。像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举不胜数,在“一字开花”游戏,学生在不断地与这些字见面中强化,识字量有了很大的增加。
         在具体的语境中,只有引导和发动学生找出两个字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所以,识字教学并不只是让学生能认识出现在固定课文中的字,而必须使学生做到当这个字出现在其他语境时也能正确认读,理解字义并能独立运用,在此过程中得到强化、巩固和升华。在课文阅读的情境中区分形近字是激发学生主动识字,提高识字效能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利用园地专设栏目“识字加油站”集中识字
         同时在语文园地中专设栏目“识字加油站”,采用丰富多彩的样式进行集中识字学习。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五的识字加油站,要求学习“包字族”的生字,了解“饱、泡、跑、抱、袍、炮”偏旁和字义的关系。我先出示谜语,大家猜猜它是谁:它是我的好朋友,每个同学全都有。笔墨书本帮我拿,可我还得背它走。学生猜出来是书包。然后我说:“同学们,书包给我们带来了有趣的儿歌,也把它的一群好朋友带来了,你们想认识吗?”出示“饱、泡、跑、抱、袍、炮”。请同学们仔细看每个字的偏旁,自由表达自己的发现。他们说到有饭才能吃饱,所以饱是食字旁;有水才能泡茶叶,所以泡是三点水旁;有了脚才能跑得快,所以跑是足字旁;用手才能抱,所以抱是提手旁;袍是衣服的一种,袍是衣字旁;放鞭炮要用火。让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了解到形声字的有趣。
         四、笔顺动画演示纠正错误
         汉之星笔顺的动画演示加深了孩子们对汉字笔顺的印象,为孩子们正确书写孩子带来了新的指导。笔画演示时,我们可以使用汉之星里的“重复、闪烁、改变颜色”等功能,强调孩子们的易错笔画。
         我在参加安阳市优质课比赛时,执教的是一年级《明天要远足》一课,我发现孩子们对于“海”中“母”的笔顺总是书写错误。利用“汉之星”演示这个字,孩子们明白了“母”应该这样书写:撇折、横折钩、点、横、点。还了解到“海”是一个象形兼会意字。这样也为纠正一些学生不良的书写习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五、让学生了解字源
         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是流传至今并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汉字作为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其中蕴含着智慧与宝藏。溯本求源,从汉字字源的角度解读汉字是识字教学的有效途径。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运用字源识字法进行识字教学,引导学生从形人手,解读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不仅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更是挖掘汉字内涵、解读汉字文化的重要方法。教学有特点又不易理解的汉字时,我们利用“汉之星”的字源功能,让学生观察汉字的演变过程了解汉字来源,通过形象直观地演示,学生既快速又准确地记住汉字字形。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具体有效的识字策略,生动有趣的识字途径,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提高学生识字效率,完美落实了识字的高效课堂。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真正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更好地为他们掌握祖国语言文字,打下扎实基础。
         
         
         引用及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