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 学推行“先学后导”教学模式中遇到的问题与策略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4批次   作者:林妙芳
[导读] 小学数学推行的“先学后导”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数学教学的一场革命
        摘要:小学数学推行的“先学后导”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数学教学的一场革命,这种教学一反常态,不是以教师的一言堂作为重点,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们数学能力与思维的培养。这种小学数学推行的革命也为教师的教学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根据教育改革中实行的“先学后导”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并且对于其中存在的“学”与“导”的问题与困惑,相应的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与办法,希望对于小学数学推行的新模式提供帮助。

        关键词:先学后导;教学革命;针对性解决方案。

一、在“先学”阶段中遇到的问题
(一)预习效果不佳
        “先学后导”的数学教学模式是要求教师在正常讲课之前给学生一部分预习的内容,布置一定的预习任务,由学生课下自己进行预习。但是在该模式实施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时我们发现,教师对于课堂前的预习过于形式化,不能让学生很好的领会预习的重要性。并且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相同,学生的预习程度也有所不同,教师们在设计和下发预习任务时不可能兼顾到全班同学,因此没有针对性的预习任务,并不能照顾到全班同学,所以实际的预习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程度,也很难反映学生们真正预习的实际情况。
(二)预习缺乏积极性
        学生具有两极分化的贫富差距,但是其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问题就是预习没有积极性,缺乏主动性。家里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学生们具备相对完善的资料与环境的熏陶,他们对预习相对的简单,但是却偷懒,学习习惯差。比如:在本人任教的班级已经接近一个学年采用“先学”的模式进行教学,但是从预习作业来看,中下层的学生对预习作业还是不够用心,敷衍了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家庭环境差的同学往往在教育的基础阶段底子并不是特别的好,对于问题的理解与解决相对差一些,而且资料不够全面,缺少辅助,并且环境影响着他们,从而达不到预习的效果。两者的家长也都缺少监督与看管,放任学生,对其学习不管不问,导致其学生为所欲为,对于学习缺乏主动性,也不够积极。
(三)先学脱离课本
        很多教师在预习任务发布后,会相应的给学生留下一些相应的问题,类似于练习题,相对较简单,在翻阅书籍或者认真复习后都能得到答案。但是从本人任教的班级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拿到预习作业不是先看书或者点开微课视频先学,而是一拿到预习作业就开始做,根本就是敷衍了事,装装样子,并不是在书中寻找答案,认真的研究问题,又或者是在铺导书上寻找,看看是否有答案,用现成的答案来当成自己的预习成果。数学的预习本身就是对于学生思维的一种锻炼,而有些学生利用现成的答案,难以达到预习的目标,脱离了课本,并且不运用课本会使课前预习毫无成果。
二、在“后导”阶段中遇到的问题
(一)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
        由于学生们的预习程度上有所不同,有的预习相对比较好对于知识点掌握完整,而有一部分同学对于知识点没能掌握,学生们的课前预习程度参差不齐,对于相同的一个知识点的讲解,预习好的同学在教师的指点下便可以有更深刻的理解,而预习差的学生则很难进行理解。而教师们面对这一班参差不齐的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开始讲起,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进行教学,难以全面把握学生们的预习起点,就难以平行学生们的需求。
(二)课堂时间难以把握
“先学后导”的小学教学模式要求发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能充分的展现自我,形成小组合作与讨论的过程,那么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要组织学生们进行讨论,还要解答学生们对于课堂预习前的问题,同时还要维护课堂的秩序与纪律。另外课堂讨论要求学生们发挥自己的能力,而课堂上的互动更加浪费时间,使教师们常常感觉时间不够用,在课程还没有全部讲述完成时就要下课了,使得很多教师们都是匆匆总结,匆忙下课。比如:在本人刚开始采用“先学”的教学模式时,课堂上也不知道怎样讲才能达到教学效果,当学生上台反馈时作为教者又应该如何引导等等问题都不知如何解决。
(三)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先学后导”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是堂堂清的模式,可概括为“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也就是要求学生们在预习中的问题在课上解决,课上的问题也要及时的向教师提问,发出问题,进行互动,也就是说今日事今日毕。但是目前的“先学后导”很难达到三清的目标,由于学生的掌握程度不同,课堂讲解的时间就比较多,再加上课上的练习时间,导致难以满足学生们的需求,达到三清。


三、“先学后导”中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先学”阶段问题的解决策略
        1.提高预习习惯:预习任务缺乏针对性,预习效果不佳,学生缺乏主动性,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该让学生的预习有所保证,可以达到“先学”的目标,那就应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应该从低端抓起,并且长期抓,不放松。要想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就要求家长要配合教师的教学,教师与家长要进行沟通与交流,可以尝试建立微信交流群,教师将每天的预习内容告诉家长,让家长在家督促监督学生进行数学的预习,坚持不懈,从而达到预习目的。例如:东庐中学,它是改革最早的一批里面的学校,它比较注重对于问题的研究,注重学生预习的效果,并且及时检测自学的结果,在预习中首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得学生学习习惯得以改变。
        2.编写“先学后导”方案:“先学后导”方案是教师未完成教学任务而编写的方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等特点而为学生设计的书面学习任务。当然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参考的一个重要的资料,这样在教师们的教学过程中提供科学的资料显示学生们的情况,有所掌握,避免课前的预习流于形式。
        3.“一带一,一带二”的方法: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在预习过程中由于理解能力与知识储备往往能轻松的掌握预习内容,而学习相对差一点的同学就很难掌握,并且缺乏主动性,长久而言也就开始讨厌预习了。教师们可以进行分组,并且将成员分为好、中、差,小组实力相当,然后有学习好的成员带动学习差的成员进行预习,简单问题让学习差的解决,困难的问题由学习好的解决,并且讲解给学习差的听,形成一个相互学习的小组,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回自信,积极学习。
(二)“后导”阶段问题的解决策略
        1.面向全体,递进教学:“后导”环节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是对学生们预习的一个讲解,对知识的一个提升,对于学生思维的一个引领。“后导”不应该是一个盲目的教学,应该是通过学生“先学”透漏出的问题进行研究与讲解,教师们应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遇见的问题,积极主动的进行讨论,并且提出的问题,由学生们自己来回答,寻找最好的办法、最便捷的思路,让学生们相互帮助,在同学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老师来解答,避免教师的一言堂,提高课堂效率。
        2.优化课堂时间:课堂还给学生,由学生互动完成问题,但是对于学生们的语言和问题教师要加以要求,最大限度的优化课堂有效的时间,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引导学生们,精心提问、实施启发,讲究语言艺术,学生的问题和解答都要主次分明,不拖泥带水,不浪费时间。有效管理互动与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专注度,这样有利于合理利用时间,保证课堂效率。
        3.建立学习小组,实现“三清”:“先学后导”的模式下的教学往往课堂是更注重互动,注重学生思维的扩展,时间往往很难控制,甚至不够用。再加上学生的学习程度不一样,难以实现全体同学们的“三清”,教师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需要学习好的学生的帮忙,成立学习小组,学习好的同学帮助学习差一点的同学解决课堂上的问题,这样既能帮助学习差的同学理解问题并解决,还能加深自己对知识记忆。例如:洋思中学校长的教学理念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先学后导的教学方法和三请政策,这是洋思人摸索总结出来的教学策略。洋思中学校长这一教学过程时指出,先学后教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效的考核与教学。
        综上所述,是对于小学“先学后导”的革命的一些见解,“先学后导”模式的实施给小学数学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改观,使学生们在紧张的环境下,始终保持着紧张的心进行学习,提高效率。例如:先学后导改革影响最大其中之一的杜郎口中学,它改革起步早,力度大,原有基础薄弱但成效显著,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学校。福建省教学改革实验参与面广,持续时间久,影响较大。除此之外,“先学后导”的模式是离不开教师们不断地努力的。教师的专业发展无论是理论上都是实践上都是这个模式实施的关键。相信通过不断琢磨、研究,能够解决以上的种种矛盾,使其真正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单树增.《先学后教学会学习》.[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2]刘玉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操作要领”[J]当代教育科学.2004(7).
[3]韩亚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J]中学数学:小学版,2015.
[4]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黄爱华.《黄爱华与智慧课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