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化,数学核心素养受到了教师的关注,在课堂上,如何在依托核心素养展开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深思的问题。本文就针对此问题展开了分析,首先叙述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与意义,然后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提出几条教学策略,希望能够以此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1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内涵和意义
1.1 内涵
数学素养的内涵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形成系统且严格的定义。部分人认为在先天和后天学习环境的影响下学生数学的能力、知识技能、思维品质、思想方法以及观念等相融合的状态就是数学素养。通常情况下,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技能、基础长效意识以及在数学方面的创新与应用意识指的就是数学素养。在小学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有效发展升华出比具体数学程度要高的知识技能素养就是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这也是核心素养的简洁概念。
1.2 意义
小学数学是学生接触数学、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基础阶段,小学生形成优质的数学核心素养可以降低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便于理解并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数学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核心素养是数学科目本质与价值的充分体现,数学教材课本内的几何图形教学以及数理统计的含义等内容与空间意识、数理分析、数感、维度观念、符号观念具有较为直接的关联,小学生具备上述优质的核心素养是对数学知识有效理解并学习的必备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也是对数学科目内容真正价值与意义的完美体现。
2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分析
2.1 明确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是一味地授课,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数学课堂要求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师要具备比较渊博的知识,要具备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才能将数学知识通过有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也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数学教师必须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要能够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能够吸取传统教学中好的内容,结合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核心素养要求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数学课堂中只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够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比如在学习《分数加减法》时,教师为了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微课进行课前的预习,通过预习培养学生自学的意识,让学生掌握自学的一些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更有助于高效课堂的创建。
2.2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新课标要求从学生既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具体的、真实的数学情境,以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思考,适当的情境是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导火线。例如,关于“升与毫升”的教学,笔者以故事形式激发学生,“光头强为多砍树,必须先把熊大、熊二搞定。一天,光头强盛邀熊大熊二参加酒会,酒会上,熊大喝下光头强倒下去的1杯酒就醉了,而熊二喝了五六杯居然没醉,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熊大和熊二喝酒用的杯子大小不一样吗?还是熊大和熊二的酒量不同呢?还是熊大太老实,把酒全喝了,熊二聪明偷偷把酒倒掉了呢?”正当学生议论纷纷之际,笔者适时引入“容量”这个概念,并提出问题“同样的杯子,如何判断杯子容量的大小?不同的杯子,如何判断杯子容量的大小?”熊出没是学生熟悉的动画片,而讲故事则抓住了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更集中了学生注意力、激发了兴趣,提出的问题有效引发了学生的普遍思考和分析,可谓一举多得。
2.3 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适当采取丰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课堂,配合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科学、高效的学习,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订正错题是学生查漏补缺的一种有效方式。以往的做法是让学生在错题旁边写正确答案,至于学生是否真正理解题目的意思,教师只能通过答案推测,无法准确知晓学生的理解程度。学生“说数学”可以暴露思维过程和解题路径等。例:一顶帽子27元,手套比帽子贵5元,一双鞋45元。问:(1)帽子比鞋便宜多少钱?(2)一副手套多少钱?(3)晶晶有50元钱,想买一顶帽子和一副手套,钱够吗?先计算,然后在相应的括号里打“√”。()够()不够。
第3小题学生第一次作答:50-27=33(元),33-32=1(元),最后选择“够”。从题目解答推测学生的思路:先用50元买一顶帽子,再把剩下的钱买一副手套,结果是买了手套还剩钱,说明“够”。从解题结果推测学生有了用减法的含义解决问题的意识。但假如手套的单价大于33元,学生如何处理呢,教师无法推断。因为第一步计算没有退位,答案错误,导致最后的判断结果也错误。在“说数学”订正时,学生又出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该学生这样解释:有50元钱,想买一顶帽子和一副手套,要知道钱够不够,可以把它们的钱数合起来,列式计算为27+32=59(元),但晶晶只有50元钱,必须要59元才能买到这两样,可见钱“不够”。从学生的解释来看,其思路是先计算要买的物品的总价,再把需要用的钱和已有的钱进行比较,判断结果。无论是结果大于50还是小于50,运用这样的思路都可以进行最后的判断。说明学生已经能够合理运用加法的含义解答够不够的问题。
2.4 构建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自主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是提升他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水平的基础性前提,同时更是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但由于数学知识抽象性和枯燥性较强,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会觉得单调乏味。为改变此状况,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有必要对数学实践活动进行合理整改,引入趣味元素,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让他们从“让我学”转为“我要学”。由此一来,便可以让学生在有趣的体验中快速完成经验累积,充实自身的数学文化底蕴,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为例。首先,我利用电子白板给学生出示了许多生活中的事物(这些事物的轮廓图都是以正方形和长方形为基准),然后要求学观看的同时找出其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其次,为学生预设三个问题:①长方形的特点是什么?②正方形的特点是什么?③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否存在联系?最后,要求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进行总结,并指出自己得出某个猜想的依据是什么。上述三个问题具有梯度性,学生需要依次解答才能得出结果。为了提升学生解答问题的准确性,教师可以给学生预留五分钟的时间,在这期间,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探究答案,也可以和其他同学合作,以此促进课堂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教育教学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根据核心素养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属于必然趋势。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不断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保证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群英.培养核心素养,构建优质小学数学教学[J].学周刊,2020(03):103.
[2]陈斌.核心素养培育视角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探讨[J].当代教研论丛,2020(03):77-78.
[3]黄万龙.探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