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 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4批次   作者:李建听
[导读] 伴随着素质教育口号的吹响
        摘要:伴随着素质教育口号的吹响,教师们除了要关注学生的成绩之外,还要注重其综合素养的培养,不断强化其综合能力的提升。对此,本文将以小学数学教学为对象,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进行研究与分析,希望可以不断促进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解题能力
1 重视审题技巧的讲述
1.1 要加强审题“舍”技巧的讲解
        审题是对题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输入、处理,然后输出的复杂过程,它是正确解题的前提。波利亚的解决问题四阶段模式的第一阶段就是“理解问题”,也就是审题,首先必须弄清楚问题的求解目标是什么,并使其目标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其次,弄清楚已知条件是什么,明确任务:如何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桥梁。审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很多题目都会设置各种干扰来混淆学生,如果学生不认真审题很容易会“上当”。数学解题需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必要的条件,那其余的文字、条件便是多余了,因此我们在审题时可以舍去,以便让题目更清晰、明了,让解题更有针对性。要培养学生摒弃干扰的能力,让他们的火眼金睛越来越亮,我从“去掉描述性语句”“去掉多余条件”两个方面来帮助学生提高这种能力。
1.2 要加强审题“去”技巧的讲解
        一是去描述性语句。解决问题的有些题目,描述性的话语过多,这些话对于解题没有任何帮助。如:“小明学习非常用功,爸爸妈妈决定国庆节带小明出去旅游。某航空公司规定,儿童票价相当于成人票价的一半。妈妈的票价为1600元。全家共花了多少元飞机票钱?”“儿童票价相当于成人票价的一半。妈妈的票价为1600元。”这两个条件就可以解决问题,因此,其余的话都是废话。要引导学生学会去掉这干扰性的话语,使题目更加简洁,理解才会更加清晰。二是去掉多余条件。有些数学题,为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故意设置一些“陷阱”,主要表现在设置多余的条件。如:“小明身高1.45米,比小强高0.2米,又比小华矮0.14米。小强有多高?”“又比小华矮0.14米”是多余条件。像这类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牢牢抓住问题,从解决这个问题所需条件入手,去掉多余条件。小学生的思维水平稳定性不强,容易受到一些干扰。如果我们在解题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合理有效地去掉干扰,留下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有助于学生迅速选择已有相关知识解题,提高正确率。
2 找准切入点,营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好的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探究,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例如,教学《运算律》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并解决“相遇问题”,教师通过谈话导入教学并提出问题:“小红每分钟走65米,走了5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小明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再出示例题的情境图,让学生到讲台前来演示情境中的情况,其他学生观察、思考,由此引出“相遇问题”。教师让学生再次阅读题目,观察情境图,求出“小明和小红家相距多少米”。于是学生自主整理信息,有的画线段图,有的列表格,产生了两种解题思路:一是将小明和小红走的路程相加,求出两家的距离;二是先算两人的速度和,再通过“速度和×相遇时间”,求出两家的距离。最后,教师让学生任选思路解题,学生积极练习。这里,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并让学生对问题情境进行演绎,使学生找到了有效的解题思路,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3 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首先,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学生观。要将教学工作的重点从学生学得多少知识转向强调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将要求学生学会,转向强调学生会学。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转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

信息技术作用于小学数学教学,有利于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信息贫乏、形式单一的问题,拓宽了教与学的时空。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不仅有“数”的变换,更重要的是“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图像的“平移、翻转、对称”等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将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风光,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内容时,我先组织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利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形成的图案;然后,请学生说说这些图案是如何转换成形的,它们有什么特点?在此基础上,我安排了特色作业:请学生将这节课学到的几种图形变换,在计算机上进行再创设。这样开放的题目,给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和发挥的余地,他们饶有兴趣地开动脑筋,利用所学知识任意驰骋在自由、轻松的创造性学习过程中。最后,通过学生机联网,相互欣赏各自的作品,从中感受图案美、体会几何形体的变幻无穷,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学生的解题能力遵循由低水平到高水平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采取别具特色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使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完好结合;这是当代教师必须思考并付诸实践的。唯有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促进他们的解题能力,使学生由操作使用型,发展到概念理解型,最终达到知识与能力的融会贯通。
4 利用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逆向思维教学的过程当中,虽然大部分的教师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备课和讲课,但只有部分的学生能够掌握教师传授的方法和技巧,仍有较多的学生并不能够融会贯通地利用逆向思维来解决问题。基于此,教师就必须要充分的尊重班级当中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将5-8个层次相同或不同的学生划分为同一个数学合作学习小组,并根据小组学生的特性和共性来开展逆向推导法的教学。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逆向推导法的一定原则和步骤,要求小组学生通过讨论和探究的方式来快速掌握题目当中已知条件和数量关系的变化,并对变化的过程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推导。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小组学生了解题意之后,引导学生将变化后的数据或结果进行还原。例如,若将加法看为解题的运算原数,在具体的分析和思考时,减法就是还原运算的最终结果。然后,学生结合题意和题中的数量关系来解题,并在小组内部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和心得。如果不能够通过设未知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已知的数量关系有哪些?”“应该如何思考?”让小学生尝试从不同的维度来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进行相关的尝试,或者借助其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5 重视错误问题的分析,有效提高解题计算效率
        大部分学生的计算错误往往是出在口算部分,基于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最基础的是可以让学生背诵乘法口诀表。教师可以在每节数学课前十分钟让学生背诵,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背诵得十分熟练。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做题中经常出现的错误,给学生出一些口算训练题,训练多了学生自然也就能熟能生巧了,口算和计算效率都会得到提升。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考试题型由易到难地给学生出乘法训练:2*7=?7*9=?9*13=?等等。当然,也可以是除法或者是小数的计算题型,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通过不断的训练增强学生的计算准确率。当然,除了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之外,学生也应该自己主动总结问题,将自己在平时做练习题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题型进行分类总结,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并主动多做相关题型的训练。这种方式学生是总结和训练的主体,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较高,避免了学生在以后做题中出现类似的错误。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既要重视审题技巧的讲述,又要找准切入点,营造问题情境;既要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又要利用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还要重视错误问题的分析,有效提高解题计算效率。
参考文献:
[1]朱小华. 曲径通幽处,巧题思量深——浅谈小学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J].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18(8): 61-61.
[2]陆龙德.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 读书文摘(中), 2019, 000(005):P.192-192.
[3]李德强. 浅谈小学数学学生实际解题能力培养策略[J].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19, 000(004):1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