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 学数学课堂效率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4批次   作者:黄小兵
[导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教育教学开启了新的教学模式。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教育教学开启了新的教学模式。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开端,也是为以后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特别是数学知识的学习,对小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数学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更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是当前数学教师重点关注的课题。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的相关内容展开探讨。
        1.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1.1 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受传统教学理念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授课过程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知识,却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吸收能力,导致学生只能被动的学习。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教师无法掌握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和学习心理,场次以往学生会产生厌学心理,对数学学习产生一定的抵触,丧失学习兴趣,最终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下降。
        1.2 学生学习缺少自主性
        小学生正处于爱玩、爱动的年纪,由于年龄因素,小学生对自我意识的控制能力较弱,很容易受周边环境和新鲜事物的影响而分心,难以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学习中,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及复杂的学科,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较高,这对于很多刚接触数学的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在缺乏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更谈不上良好的自主学习。
        2.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2.1 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要的要求,在教学上除了数学基础外,教师更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更加灵活的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教学更要注重对其学习兴趣的引导,尊重学生的天性,避免“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兴趣去设计教学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维,使学生逐渐转向系统化概念,真正地融会贯通数学的重点。越往高年级,就会感觉数学越来越吃力,升学的压力不堪重负。孩子思维正是待开发阶段,需要老师有效地引导,在思维拓展的路上加以辅助,学生才能更好地消化接收新的知识,对课程内容理解更全面。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课堂上有没有跟课程中图形一样的事物,比较常见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在我们生活中能够应用到的东西。比如三角尺,直尺,量角器,都是平面图形的实物表现。另外可以做个思维拓展,让让学生理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区别。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不仅概念不一样,形体特点也不一样。平面图形只是存在于一个平面上的图形,只有一个面,计算公式就是长×宽。而立体图形是由一个或者多个平面组成的,分上下面,左面和侧面,公式是长×宽×高,在现实生活有具体的形态的。平面图形只能用一个角度观察,而立体图形是多角度观察,表现形式也不一样的。像数学课本,正面看上去就是平面长方形,但课本实质是一个立体的长方形,有长宽高,厚度就是高度。让学生从课程学习中,理解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性。
        2.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兴趣,易化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则兴趣将会成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多媒体技术形声结合,图文并茂,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也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为现代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精心制作教学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相遇问题这部分知识点时,教师先出示例题:“丽丽家和兰兰家相距4.5千米.周日早上9:00两人分别从家骑自行车相向而行,两人经过多少分钟后相遇?”在这个题目中,学生对关键词“相向”“相遇”理解起来较费劲,但通过课件展示,便让学生对关键词“相向”“相遇”很容易理解。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既简化了思考的过程,又帮助学生理清了数量间的关系。同时,便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开拓学生的思路,自然也加深了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使学生的多种感官投入到学习中来,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3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学用结合,活化知识
        新课标倡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把数学融于生活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让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发现数学问题.并且充分利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用结合,活化知识。为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笔者有时结合教学内容自编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生产生活实际的练习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生完成“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学习后,笔者设计了一个“量一量,算一算”的活动.让学生想办法,测测壹元硬币的周长和面积。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在积极交流与操作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量与算等活动,既让学生巩固和应用了圆面积和周长的公式,还让学生知道了如何结合具体事例去分析、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将数学与生活融合起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让学生觉得数学有趣、数学有用。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或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而真正地使教材内容得到升华。如在进行“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时,课前让每名学生事先准备一个小纸箱。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并测量、计算自己准备的小纸箱的表面积,然后再在全班汇报交流。一方面,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表面积”的含义,另一方面,通过亲眼目睹和实际操作,学生兴趣盎然,对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很快就掌握了,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2.4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对该老师上的课青睐有加。现代教育家认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所以,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1)充分了解学生。数学课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2)营造民主化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评价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成就感,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在课堂上我们都会使用评价。从评价主体上看,分为师生、生生、生师;从评价手段上看有口头语言和称赞的目光、亲切的微笑等体态语言。对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及时发现并做出不断的调整。
        3.结束语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不仅是新时代教育理念的要求,更是时代发展对学生的需求。在小学数学教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职责和使命,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际兴趣点出发,结合教材积极创新数学教学方法和策略,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数学知识内容,有效的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周启玲.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9).
        [2]臧晓梅,李后振.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18).
        [3]王璐.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文理导航(下旬),2018(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