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对于教学目标的确立我先进行了相关的准备工作,首先对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仔细研读,然后再根据小学数学相关教学准则进行制定,另外我还对我所教授班级的学生的相关情况进行了综合性的考量,具体在“学生分析”部分会进行细致的描述。我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是第一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方面,在此我要求我所教授班级的学生可以借助观察、假设、推理论证、探讨等数学教学活动,去发现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并进行知识的升入探究,牢牢掌握并深刻记忆长方体与正方体两者的体积公式,希望学生们可以在进行习题训练时可以熟练应用并正确使用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最后得出正确的结果。
接着是第二个方面:过程与方法方面,对于此方面我设立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可以借助观察、实践操作联系、思索探析等在现实生活中更加深入地去理解并认识立方体图形的学习方法,使得学生可以获得实操能力、细致的观察力,锻炼学生自身的空间想象能力。
最后是第三个方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我希望通过本节课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到立体图形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真正认识到学习立体图形的必要性,通过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等提高学生学习小学数学这一门学科的兴趣以及能够在数学这一方面取得很好成绩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在进行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确定的过程中,我先根据我自身对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确定教学重难点的大致内容,随后我再进行阅读相关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师版本的教辅资料以及自身多年以来的实际教学经验进行对教学重难点进行进一步的细致规划,最终使得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得以确定。通过上述过程我将本节课所讲知识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学生对于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及步骤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及掌握。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将其确定为:引导学生将立体图形与实际生活进行关联,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及过程。
【学生分析】对于此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且该时期也是正式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及数学思维逻辑能力的一个关键时期,尤其是对于我所教授班级的学生们而言,他们大多数时候所展现的都是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一面,而且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极其独特,对于一些数学知识有着极其强烈的好奇感,上课期间学生们的表现较为优秀,大部分学生都喜欢与身为小学数学学科教师的我进行课堂互动,但是还是有一小部分学生表现不是特别积极主动,性格较为内心,那么对于此部分学生的情况而言我会在课余时间与之进行对话交谈,并在数学课堂上指定这部分学生中的某一位学生进行回答问题并在其回答完毕后对其进行表扬,增强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本节课所讲内容是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方面的知识,对于“体积”这一名词而言,处于此阶段学生们对其是存在一定熟悉感的,在实际生活当中学生们对其具有一个较为模糊的认知,比如学生们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判断哪个物体大哪个物体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身为小学数学教学教师的我将会侧重于引导学生去探析思索该部分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并且我还会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近距离接触的实例作为本节课新课导入环节的内容,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为接下来讲解“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设下铺垫,最终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以保障。在以前所学的知识中,学生已经对“点、线、面、体”有了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了他们之间所存在的差异,还了解到了体积是具有大小的,如若想要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知道这个体积具有几个体积单位。另外学生们现如今也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等相关数学学习方式,且在学生脑海中也储备了一定的数学思想。
另外本节课相关知识的讲解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体积的概念和单位”这两部分内容之后进行的。这几部分内容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上述两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基础,反之本节课所学知识可以使得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与此同时,此部分所讲内容对于学生们而言也是他们未来进行学习“容积”的基础。还有就是,根据我多年以来的实际教学经验发现:学生们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就已经了解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但对于为什么利用“长×宽×高”这一公式进行计算的根本原因却不了解,因此综合所有因素,在本节课进行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相关知识时,我会带领学生共同探索体积公式所形成的过程,让学生从中进行知识感悟,最终使得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最后由于此阶段学生进行知识温习的意识较为薄弱,因此往往会出现“狗熊掰棒子”的现象发生,依次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记忆与理解,我会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布置一些练习题,并在可以为学生们布置科学合理的数学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