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实验教学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4批次   作者:向胜男
[导读] 一直以来,数学都是基础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一门学科
        摘要:一直以来,数学都是基础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一门学科,对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数学知识本身难度较高,对师生的能力水平要求较为严苛。加之农村学校教学模式较为传统、落后,如何设计教学活动,有效利用课堂这一主战场讲授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成为了教师所重点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实验教学
        引言:在初中的整体学习活动中,数学的核心地位不容忽视。它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是培养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必经之路。正因如此,农村数学教师必须加强对该学科的重视,创新多种手段,尽可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学习到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同时,新课改对基础教育工作做出了新的要求,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与学生的互动。本文便对互动教学这一新模式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数学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一、师生互动的实践意义
        (一)缓和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往往一味地遵循教材内容和考试重点、难点讲解相关知识,极少与学生进行互动。在这种“教师主导”的模式下,学生不仅缺少足够的思考空间,只能机械性地记忆知识,无法获得自主探究的学习快感。还极有可能会对教师的“权威”产生“害怕”心理,出现不愿与教师交流、退避数学课堂的行为,这对于学习数学知识是大为不利的。然而,如果教师能在一开始就建立起良性的互动机制,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学习动态,站在平等的角度倾听学生的困惑,与他们交流日常生活和数学知识。就能够在极大程度上缓和“紧张”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紧密配合,为课程的推进开辟便捷通道。
        (二)调动学生热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不得不面对更加复杂的数学知识。但是,在学习一些抽象性极强的知识内容时,他们难免会出现诸多困惑。久而久之,这些难以解决的困惑无疑会降低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出现“厌学”情绪。对此,如果教师能够提起对“互动”的重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及时解答他们的困惑。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建立起“突破学习障碍”的自信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迎难而上”的积极性,为其带来更加积极的学习动力。同时,师生的良性互动还能够促进生生之间的互动。以此为基础,学生便能够在思维碰撞当中获得更加良好的探究体验,这对于其思考问题能力的提高、合作意识的形成和数学学习能力的优化都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如何落实师生互动教学策略
        (一)巧妙设计情境
        初中生的身心均处在一个特殊的过渡期,他们经常会对学习以外的其他活动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并对枯燥的理论知识表现出一定的抗拒。对此,想要将学生的目光转向数学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讨论热情,教师势必要巧妙设计合适的数学学习情境,使他们能够置身于真实又轻松的氛围当中,主动、积极地参与互动。甚至,一些学生在相对活泼的课堂环境中还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这无疑为推进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帮助。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课为例,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设计“篮球比赛”的情境。假设在篮球比赛中,每场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让学生分组讨论“怎么样才能在10场比赛中得到16分”。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胜负次数都是不知道的,也就是“未知数”。

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可以分别用“x”、“y”表示“胜负次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中包含的等量关系”以及“设两个未知数后如何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再尝试根据题目列出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即①“”、②“”。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适当加以点拨。观察未知数的特征,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承接篮球胜、负场数问题,引导学生对比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元一次方程发现方程组中的第一个方程变形后带入第二个方程,就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进而求解,巩固对代入法的认识。还可引导他们发现两式中“y”的系数均为“1”,指导他们用②式减去①式,即“”,得出“”,即“获胜次数应为6次”的答案,加深对加减消元法的认识。在师生讨论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增强对知识的把握,还可以在无形中建立起一定的合作意识。
        (二)科学提出问题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已经形成了“以相关问题导入课程”的教学理念。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旧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因式分解的相关知识时,许多教师会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看,我把写成对不对?”、“那要是写成可以吗?”。学生对类似问题的回答只停留在“对不对”、“可以不可以”之上,看似在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实则根本没有进行独立思考,只是在跟着教师的思维做机械性回答,反而更容易陷入认知误区。
        对此,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提问方式,以“引导性”问题带领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帮助他们理解这么做的根本原因。同样针对上述题目,教师便可以提问:“回想一下整式乘法的计算过程,我们怎么能将写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呢?”。以此为基础,学生就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发现和都有,和都有,进而通过尝试“提公因式”得出的结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记忆,深入体会计算流程,解开学习谜团。
        (三)联系生活实际
        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中学的教学环境是相对闭塞的,教学用具也相对落后,师生在获取学习资源时常常会受到一定限制。但是,对于一些抽象性知识,师生不得不利用一些辅助工具强化教学效果。对此,教师要意识到,数学自发现之初就是在实际生活中逐渐深化的。也就是说,教师完全可以就地取材,对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展开讨论,灵活地将课本理论知识或抽象习题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更贴近农村学生认知水平的方式创建讨论型课堂,提高课堂活力。以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一课为例,教师便可以带领学生对教室的地砖门框或村落中房屋的位置、电线的排布等展开讨论,促进他们对“相交”、“平行”的理解。以九年级下册《相似》一课为例,教师便可以实地带领学生对操场上的旗杆长度或者学校内的大树进行测量,加深他们对相似三角形的理解与提高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运用能力。
        结束语:总而言之,农村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授课方法必须随着社会形势的变革而转变。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和“应试”思维,以全新的态度讲授数学知识,创建“互动式”数学课堂。以此为基础,教师应不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讨论中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能够在相对活泼、轻松的氛围中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积极参与讨论,大胆发散思维,主动进行合作探究,以此获得最优化的学习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辜兰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12:97-98.
[2]齐宁.谈如何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3:89.
[3]王贵林.谈如何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课程教育研究,2019,04:150.
[4]陈凤桃.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17: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