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数学方法,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仅要有培养发现数学人才的热情,更要领会“教育以人为本”的宗旨,善于发现和保护每个学生的其他特长、创新和灵感。笔者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较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策略
1发掘数学创新意识的启动策略
发掘启动策略,也就是如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和批判精神的问题。数学本身就是人类创造的奇迹。但数学的魅力,数学的奇异性,数学的美,要靠教师去挖掘,去展现。
例如,在教完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后,出示这样一道题让学生思考:"A、B两村分别位于河的两岸(河的宽度一样,且A、B两村连线不垂直于河岸),要在河上垂直于河岸建一座桥,桥应建在什么地方,才能使A村经过这座桥到B村的路程最短?”
学生们认识到这是一个两点间最短路径的问题,一定要用线段性质公理(连结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来解决。但是由于线段A不垂直于河岸,从A村经过桥到B村的路线不能是线段,而只能是折线,所以不能直接使用线段性质公理。正是由于这是一个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阳生,解决它不是一点思路没有,但确实还有困难,这就引起了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2创设新奇、趣味式的问题情境
初中的数学课堂难免有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如果数学教师不经加工,按照教材讲,学生会觉得非常乏味。在课堂上,如果教师抓住初中学生好玩、好动的年龄、性格特征,设计富有情趣、吸引学生注意的问题情境,能让学生感觉思考是一种乐趣,能够身心愉悦的学习新知识。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注意到一定要新奇、富有吸引力,就会让学生产生兴趣,主动的、愉快的进行学习。
例如:在初中“圆的对称性”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圆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等内容,但是后面就难以进行。于是,笔者拿出一个小汽车模型,在讲台上让车行驶,并且故作镇定的问:“从古至今,车轮都是圆的,试想,如果是三角形、正方形的会是怎样?”课堂立刻活跃起来甚至有的同学开始装作坐在方形车轮的车上,颠了起来。学生们很快总结出“圆具有绕圆心旋转不变的性质。”教师此时如果趁热打铁,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圆的其它性质探究出来,学生一定会跃跃欲试,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最后争先恐后的上升到理论高度。由此可见,创设新奇、趣味式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轻松喜悦的探求新知识,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提升,把原本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富有趣味,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实现自主探究。
3学生要养成数学创新习惯
在学习内容上,学生不应满足于对数学教材或数学教师所阐述问题的记忆,喜欢探索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数学前沿问题。在学习途径上,对数学符号特别敏感,能在与老师或同学交流中或利用一切机会捕捉数学问题并发现数学问题。在学习目标上,不仅能学好数学课内外的知识,而且有高度求知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对不同寻常的数学观念,能分析批判地吸收。能合理地安排数学学习,除了完成数学课堂作业外,自觉能动地把更多的时间花在阅读数学课外书籍或从事一些数学创新活动上,从而捕捉与他人不同的知识、经验和文化,以建构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
4创设角色互换式的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有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将总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如果能够变换形式,巧妙的进行师生角色互换,更大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教学。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教师鼓励、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和看法,让学生在主动质疑、答疑中学会探究、学会知识、学会思考。当遇到一题多解或是变式训练时,可以让学生当老师,给同学讲解不同解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不断培养学生的判断力。所以,创设角色互换式的问题情境,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学会知识,发展思维。
5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搭建平台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中转变传统教学思想,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保障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与前提。在日常数学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是要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促使学生都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更好地落实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传统教学经验,不断总结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既要保障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同时又要突出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地位; 既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取,同时又要突出自主学习意识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这部分内容时,转变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形式,将多边形的内角和计算公式的结论贯穿于教学过程,通过问题引导的形式积极引发学生主动思考: (1)分别从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一个顶点 A 引对角线可以将多边形分为几个三角形? (2)所得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 (3)假如从 n 边形的一个顶点引对角线,可以构成多少个三角形? 如何求 n 边形的内角和?通过以上引导型问题的设计,将原本固有的结论进行灵活应用,深化素质教育内容,丰富数学课堂传统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在参与探究分析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创新性思维意识。
6再现数学创新的思想轨迹,让学生亲历“创新”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门以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的工具性学科,它必然有其独特的观察世界和描述世界的思维方式,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用数学理论体系的严密性去掩盖数学家探索客观世界的曲折、复杂过程,而应当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再现数学家的研究轨迹,把单纯的数学教学活动改变为活动的教学。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教师不妨先让学生做出直角边长分别为3和4,6和8,5和12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度量出斜边的长度,会发现其长分别为5,10,13,进而引导学生得出三边的关系是:32+42=52,62+82=102,52+122=132。教师可让学生画出任意长的两条直角边,再度量斜边的长,由学生得出猜想,然后再加以证明。教师可在学生证明的过程中把课本上的构造法教授给学生,并让学生下去用各种途径去收集用构造法证明的不同方法,展示在学习园地。用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科学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为学生的数学创新提供了范例。
结束语:数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前苏联科学家卡皮杰认为,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合适的学科之一。一些著名的数学家如波利亚等人也认为,数学对于培养人的创造性能力上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是思维的创造性,由于数学是一种思维的科学,因而各国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力给予了特别的重视。由于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过于强调“双基”,而对于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几乎完全忽视,多年的传统积淀使得即使在新课程改革十多年后的今天,初中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仍然缺乏应有的重视。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它提出的一系列在数学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举措,对于初中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孟昭信.数学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6(4).
[2].单成年.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