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基础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将会对孩子们一生的成长尤其是思维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由于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导致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会出现人云亦云的“跟风”学习,自主独立的思考处于弱势,自然审题能力较为低下,因此,教师要从小学一年级就加强对孩子们审题能力的培养。本文详细分析一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弱的原因,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一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原因;培养策略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刚接触到比较正规的学习生活,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还难以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因为接受教育的时间还很短,所以认识的字词也很少,存在难以理解数学题目的情况。而且他们还处在活泼好动的阶段,难以静下心认真阅读题目,导致无法正确根据题目进行解题。但这种错误常常被教师和家长简单的赋予学生“粗心”一词,而不去与学生一起分析,天长日久,学生自己也认为是粗心所致。
一、分析一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差的原因
(一)概念不清,抓不住题目重点
在数学学习中,正确理解概念很重要。虽然现在的数学课本特别是一年级的数学课本上的概念已经不再那么抽象和难以理解了,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不能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是大概地懂得或了解这个概念,这样在做题的时候,学生就不能准确地抓住题目的重点,以至于无从下手。
(二)作业态度不端正
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一年级学生审题能力差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本身对完成作业的态度不端正所致。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所以很多孩子都把做作业当成是一种负担,不能以端正的态度对待作业,导致作业过程马虎、敷衍了事。有的孩子习惯于数学学习以计算为主,也就是计算现成的算式,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把题目中的数字随便用计算符号连成算式,就进行计算,根本没有进行审题。
(三)审题处于粗浅的状态
学生之所以犯错误,不是因为他们不懂,而是因为他们自以为什么都懂。在做题的过程中,他们对越是简单的题目,越容易粗心大意,不认真审题就直接下手答题,以至于把题目看错。
二、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有效策略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比教会他们教材中的数学知识更加有长远的意义。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有效的策略。
(一)重视数学概念理解,弄懂题目中的关键词和数学术语
1.多举措,让抽象的概念在一年级学生心中形成表象
数学概念是教师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起点。学生能正确、完整地掌握数学概念是他们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但数学教材中的一些概念,对一年级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年龄小,掌握的知识不多,又没有太多的生活经验,抽象思维能力差,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笔者在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会从学生的实际年龄出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反复出现和运用,让一年级学生学会辨析概念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理解能力还正处于发展时期,对数学题目要求不能正确理解,不能抓住数学题目的关键,造成理解性的错误。所以笔者要求学生在读数学题目时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并且用小手指着题目,把题目读通顺,达到初步了解题意。之后要求学生还要用一些画直线、点小圆点、画三角形等记号,标识出题目中的重点字、词、句,然后仔细推敲,从而准确理解题意,在这个基础上再解题。
(二)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笔者所教班级的许多学生在做简单的题目时也会出错,但是让他们改正时却能迅速答对,经笔者观察,这种学生在审题时都存在一些不良的习惯,有的学生喜欢边玩边写作业,就会导致他们在没有看清题目要求的情况就下手,在解答时出现错误;还有的学生依赖性较强,做作业时总是需要家长或教师的催促,长此以往,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就得不到锻炼,不利他们数学审题能力的提高 。因此,教师要不断总结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帮助他们及时改正。
(三)采用多种方法,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
1.设计对比练习
有目的的设计对比练习,通过类似题目的同时出现,让学生在对比练习中认识到认真读题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严谨的审题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将两组数字或文字非常接近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仔细读题,然后解答出来,解答完后还要让学生交流题目的区别在哪里。如题目(1):小朋友们排队做操,从左往右数,李鑫排第6,从右往左数,李鑫排第4。一共有几个小朋友?题目(2):小朋友们排队做操,李鑫左边有6人,右边有4人。一共有几个小朋友?这两个题目数字一样,大部分的文字也是一样,大多数学生在解题时都会列成相同的算式。当学生列出算式之后,笔者让学生先仔细读题,对比一下这两个题是不是完全一样,然后再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就会发现仔细读题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培养一年级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2.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仔细推敲
在做题的过程中如果要对题目有一个清晰、准确的了解,就要细致的对题目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推敲,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题的正确方向。例如:在解答“李垚折了9只纸船,董灵折的纸船和李垚同样多。
董灵和李垚一共折了多少只纸船?”这题时,笔者班上的很多学生才读完题目就叫到“张老师,这题做不出来,题目只告诉我们李垚折了9只,董灵折了几只不知道”。而细心一点儿的学生在读完一遍题目后还会再去反复阅读这个题的题干,仔细推敲其中的字词,分析出董灵折的纸船和李垚同样多,说明董灵也是折了9只,求董灵和李垚一共折了多少只纸船,就是把董灵折的9只和和李垚折的9只加起来,列式为9+9=18(只)。在类似的练习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图示的方法,帮助理解一些易混易错的题目,让学生推敲辨析。
3.引导学生用好题目中的隐性条件和干扰条件
在一年级的教材中,常常是图文结合的展示题目,教师要引导学生会读图、也要会读文字。例如在解决:一年级的72名学生到医院检查视力,已经检查了40人,其中6人近视。还有多少人没有检查?这题时,学生在解答时往往会没注意到题目中的干扰条件“其中6人近视”,而是把题目中的3个数字都用上,列出错误的算式72-40-6=26(人)。出现这样的错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自己发现“其中6人近视”是干扰条件,求还有多少人没有检查,只要用总人数72人减去已经检查的40人就行了,所以正确列式应是72-40=32(人),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如果用上“其中6人近视”这个条件,你们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用好干扰条件,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4.将数学题目与学生生活实现链接
一年级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生活常识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例如,在学习《认识钟表》这一节内容时,在假期笔者就让家长教孩子学着看小闹钟,睡觉时看看,起床时看看,玩的时候也看看。到笔者上课时,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掌握了钟表的基本知并能准确的读出钟表上的时间。在教学应用题:妈妈用50元钱买了8元的蔬菜,22元的肉,还剩多少钱?的时候,让学生回忆购物的过程,理解50-8-20与50-(8+20)为什么能够得到同样的结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题能力,也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算理。
总之,小学一年级是培养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但审题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潘念:浅谈小学低段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 2012(10):42.
[2]董会娟:小学低段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J].小学科学: 教师版 ,2013(06):66
[3]雷美琴:小学数学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途径探讨[J].新课程(中),2011(9):55-5[4]刘贞:如何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J].时代报告, 2013(01):11-20.
202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