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怎样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4期   作者:尹棚群
[导读]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已经不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已经不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人们更加重视学生个性化思维的体现,这就推动学校在教学方式上的显著改变。自新课改中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宗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逐渐成为了学校的教学改革的主体部分。数学计算内容是小学数学的主体部分,在小学极端教学的课堂上融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学,是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思维能力
        《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标准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使计算教学充满了生活气息。计算教学不但要关注计算能力,还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更要关注与人合作的意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在计算中提升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意义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室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和初中阶段及未来的高中阶段相比,虽然小学期间的涉及的数学知识点和数学公式并不算多,但对于刚接触计算问题的小学生来说,仍然具有很大的学习难度。小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将教师的教学内容牢靠的掌握起来。但在当前环境下,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式还是通过大量的练习工作来完成。如果学生只是盲目的进行计算工作,却没有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就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甚至让学生在重复计算的过程中对数学产生厌倦和逃避心理,无法自主的产生学习兴趣。
3、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的知识架构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主要由数字计算、简单的几何图形和代数等部分组成,教材的编写者按照学生思维能力和数学知识的成长水平,将学习内容按照难易程度进行规划。就按照计算教学内容来说,小学生在低年级会学习一些整数加减法计算,之后再进入到更加困难的小数和分数的计算问题中,这些教学内容在结构上具有很大的连贯性。如果学生可以在学习计算过程中有效的培养自身的数学学习及思维能力,就可以为数学知识架构的构建工作减轻很大的负担。并且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工作,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在小学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路径探究
1、组织实践活动,提升计算思维素养   
        在数学课堂上,为实现学生计算思维和能力有效训练,教师需要注重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在计算课堂上,教师将数学计算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强化计算思维。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掌握实际问题的解题技巧,全面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比如说,教师可以将计算知识与生活问题相结合。如将蛋糕平均分成六等份,拿走一份,请问还剩几分之几。学生通过问题思考与分析,总结问题解题思路。即“1-1/6=5/6”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思维,还能够帮助学生合理借助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生活能力,全面提升学生数学学科综合素养。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培养学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注重演算和检查,从而保障学生计算结果的准确律。
2、培养学生的正确数学学习习惯         
        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并不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的目标,这需要学生长时间的磨练。想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培养,首先就要正确的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考方式提供引导工作,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积累学习经验,最终实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灵活看待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可以从多角度为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进步,还可以有效地促进数学综合水平的增长。         
        例如,在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章节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先出一道‘17+38+23’这样的习题,如果学生依靠单纯的从左到右的方式进行计算,很容易会因为数字变得复杂产生计算中的错误。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先进性17+23的运算,再用40+38得出正确答案78.这样更加简便的计算方法可以在提升学生的计算准确度和计算速度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利用情境化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虽然具备很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但依然和现实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学生如果无法将数学理论和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结合起来,就无法深度的对数学思维进行培养。另一方面,数学公式是经过很大程度的简化过程的,如果学生无法对公式进行深度的认知,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就可以通过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运算律》中乘法分配律部分时,教师就可以以‘(4+8)*6’举例,将学生经常参加的大扫除融合进来:“学校组织大扫除,每个班级由4个人负责扫地,8个人负责擦桌椅,一共有六个班级,那么打扫卫生的一共有多少人呢?”学生就可以由这种思路展开,将打扫卫生的人数和擦桌椅的人数分别进行计算最后得出4*6+8*6=24+48=72的正确答案。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还能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度发展。
结语         
        综上,对于小学生来讲,拥有良好的计算思维,能够显著提高计算水平。因此,数学教师需要更新教学思想,创建计算情境,设计计算游戏,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计算活动中,学习表现更加优秀。通过参与多元化计算活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思维,从而为学生今后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英兰.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2):78.         
【2】黄瑞林.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培养谈[J].内蒙古教育,2018(18):68-69.
【3】?杨亚萍. 小学计算教学策略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