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班级的管理工作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4批次   作者:潘妙仁
[导读] 农村的小学教育是农村教育的基础环节
        摘要:农村的小学教育是农村教育的基础环节,在小学阶段,通过积极有效的班级管理,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本文立足于农村实际教育环境,结合农村小学生与教师的特殊情况,提出有针对性地建议措施,以期为农村的小学教育带去有借鉴意义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农村;小学;班级管理
        引言: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开端,在小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中,班级管理能够为学生的习惯养成、素质提高起到积极辅助作用,班级是一个集体,小学生们在众多的教育模式中,会更加青睐于集体管理。而农村环境也有其特点,为此,如何结合农村实际,优化小学班级的管理模式,将对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大有裨益。
        一、农村小学班级管理问题现状分析
        1.管理意识不够
        农村与城市不同,农村一来整体缺少学习的氛围,二来对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师生均没有足够的重视。由于管理意识的欠缺,老师便常常采取严厉式的管理方法。这种方法固然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严厉不是目的,实现更好的管理效果才是研究目标。同时,老师也没有充分认识到班级管理的好处,在教学中,常常忽视班级教育对个体教育的影响,导致错失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机会。为此,教师自身需要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新管理方法,有针对性地改进管理模式。
        2.管理方式单一,效果不佳
        农村小学的管理通常是老师指挥,班干部配合,仅仅限于在班级与学校,很少将管理理念结合学生实际的日常生活。导致学生在课堂之上也许成效不错,但放学之后,学生没有在生活实际中运用到课堂所学,最终也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班级管理成为了只存在于班级里的内容,没有真正给学生带去积极的影响。此外,教师在日常管理中,普遍缺少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的教导,学生的叛逆心理往往会让老师单面的教导事倍功半。而班级管理不是老师单方面的因素,它也需要学生的有机配合,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3.教师、学生、家长之间沟通不到位
        客观方面,由于农村师资相对城市而言较有不足,并且家长由于忙于处理日常工作,所以少有精力关心孩子日常学习。导致教师、学生、家长三方沟通不畅,学生的管理工作不是只发生在教室,他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家庭的影响,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对学生形成积极的示范作用。为此,学校的管理离不开家庭的配合。主观方面,由于老师、家长的不够重视。部分家长会认为学生上学之后,教育的任务只在与老师,其实老师在课堂上管理得再好,回家之后也离不开父母的督促作用。否则,小学生的习惯稳定性本身不强,容易导致不良习惯的反弹。
        二、农村小学班级的管理特点分析
        1.农村小学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农村的小学生与城市的不同,他们比城市的学生更早地接触了生活的艰难一面,使他们的思想意识有很大不同。他们大多渴望身后有一个稳定的家庭,渴望父母较多时间的陪伴与耐心温柔的教导。这是农村教育面对的固有顽疾。农村的父母忙于生计,就必然会疏于对孩子的关心。因此,农村的教育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而小学教育作为一个起点,便需要老师们对于这个群体予以清晰的认识,基于他们自身的特点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关怀。
        2.农村小学教育教师的角色多重性
        当前,随着社会城镇化的发展,社会总体留守儿童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然后其绝对数目依然庞大。农村小学教师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隔代的直系血亲与父母相比,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小学老师作为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管理者,也常常需要兼顾其父母的角色,时长需要关心学生的心理与生活问题。与城市的老师相比,农村小学教师所需要关注的方面更多更复杂,加上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不愿意向成年人倾诉内心真实想法,就更加需要老师耐心观察,积极关心。


        三、农村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研究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上文我们研究了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学习环境,可以知道的是,农村的小学生需要更多的更全方位的教育。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在学校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需要付出精力教育他们养成优秀的生活习惯,如此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老师需要多加观察和思考,了解小学生的所思所想,以及通过他们的日常行为,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并且纠正时需要主义方式方法,小学生尚处于懵懂时期,不可过多使用打击式的教育,更多的需要鼓励和表扬。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并借助鼓励与夸张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良好习惯的意识。以帮助他们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做好积极的铺垫作用。
        例如,由于低年级小学生自身的自律意识不强,所以有些低年级的小学会不自觉地在课堂上窃窃私语,这就会影响小学课堂纪律。那么,小学班主任可以先用童趣的提问方式提醒小学生,如“小茗同学,请你能不能给老师也分享一下你说的故事呢?”,然后给这名同学予以适当地提醒,如“小茗同学,虽然老师知道你是个好孩子,但你不可以影响其他同学听课哟!”由此看来,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让小学生意识到上课窃窃私语的不合理性,又在提问过程中充分尊重小学生的自尊心,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充分发挥班干部的示范和管理作用
        小学生是比较喜欢模仿的群体,同龄人的带头示范作用会比老师的教导更为有用。同时,管理也是一项需要配合的工作,使用好班干部的带头作用,一方面可以有效树立同龄人的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能力。笔者在实践班干部的管理模式时,采取的是“轮岗制”,即每一期的班干部管理的时间约为半个月至一个月,每一期的干部成员都以分组的形式划分,这样在一年的时间里,每一位班级成员都会轮到班干部的岗位上。笔者发现,在平时比较不注重纪律的人,轮到班干部岗位时,会不自觉地增强自我管理意识,他们的认识与思考会随着自己角色的转变和改进。从而实现自我提升与进步。在他们结束轮岗之后,在轮岗期间所形成的良好习惯也会使他们在接下俩的时间里持续获益。
        3.积极开展班级活动
        农村小学生由于其家庭以及周边环境的复杂性,导致他们比同龄人有了更多的思虑。为此,需要对他们的心理状态加以放松和疏导。通过积极开展线下活动,能够培养他们阳光、团结的美好品质。与家庭的实践活动需要家庭的配合,通过这一过程,一来能让监护人充分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状态,二来增进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进其感情,使孩子愿意对家长说出内心真实所想,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家长与老师有针对性地加以教育和帮辅。参加社会实践能够使他们充分与外界接触,了解社会的分工,增加其团结精神,并且在社会实践中将书本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而且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需要注意的是,班级实践的主题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加以设置,需要围绕他们的年龄对应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加以选择。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编自演喜爱的诗歌题材,并且面向农村里的公众开展表演活动,此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也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结语
        农村教学是我国教育的重点,如何立足于农村生活实际,在小学生的启蒙阶段,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养成积极阳光的乐观心态,以及优秀的思考能力,是农村小学教师在班级管理中都需要考虑的因素,农村教育环境更为复杂,也需要小学教师付出相对较多的精力予以关心和爱护。
        参考文献:
        [1]江新科.刍议农村小学班级管理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9):31.
        [2]赵芳萍.浅谈农村小学班级管理[J].教书育人,2019(19):75.
        [3]郭丽萍.浅谈农村乡镇小学的班级管理问题与对策——以云南省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19(06):42-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