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有教无类,感悟教育真理—注重成绩,更注重学生的成长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4批次   作者:车文珠
[导读] 学生是活生生的可以造就的生命,他们都应该拥有自信和成功。
        摘要    学生是活生生的可以造就的生命,他们都应该拥有自信和成功。呼吁教育者遵从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挖掘学生身上闪光点,善于运用语言艺术,牢记学生做过的好事, 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愉快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  有教无类   学生    成长

        《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意思是指:“不应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顺,有的不孝,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
        西周时期,政府设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庠、序、校、塾等。《礼记·王制》记载,“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西周前期,因战事频仍,学校教育以武事为主,而西周后期政权稳定,开始倾重文化教育。当时大学学习以礼、乐、射、书为主,而小学则多学六艺基础知识。此时的教育依然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的。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他创办私学,打破了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的先例,他不愧是大成至圣先师,我认为他的这一教育主张在今天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者不能总是把眼光放在几个优生身上,我们应该多发现多挖掘,不用异类的眼光看待不同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有义务让每个孩子都拥有自信,拥有成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即使是问题十分顽固的学生没有转化过来,一定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最合适的方法。
        有幸从初一就可以带领5班的孩子遨游学海,且行且思考,下面我将从担任班主任以来的一些经历谈谈我对有教无类的几点看法,希望从中感悟更深刻的道理,并与这篇文章的读者共勉。
        (一)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是有教无类的支撑点。
        根雕常常以其精美的造型,独特的构思,巧妙的加工受人青睐,成为提升家庭文化品位的首选。然而根雕的前身是什么?无非是生于荒野的树根。培根说:“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知识好比是修剪移栽。”作为教育的对象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可以造就的生命,我们要用艺术家的眼光对待,即使就是荒野的树根,我们是否也能把它变成如根雕一样的艺术品呢?所以教育者应该拥有一种心态,对待学生应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哪怕是成绩最差的,在某些方面也可能是金子,是可以造就的人才。我们班上的黄培满同学由于小学学习基础没打好,初中的学习很吃力,上课经常发呆,在学习上他自己也感到很自卑,每次打开书本就会抬头看着老师,从他的眼神里我读懂了他的彷徨,我多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这个孩子树立自信,找到属于他自己的一片天空。

于是,我开始仔细观察,发现这个孩子很善良、热心,于是我总是让他在我身边帮助我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十分开心,开始十分重视我对他的看法和鼓励,班集体有事情需要帮忙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举手,上课他开始慢慢专注,因为他知道班主任希望他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虽然他的作业还是有待改进的,但是对于他来说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他开始有自信了,觉得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是很重要的,班集体也很需要他。如果没有发现这个孩子的闪光点,他就不能树立自信,在班集体中他会消沉,慢慢对学校和老师同学都失去了热情,如果不善于发现他的闪光点,教育就不能做到有教无类。
        (二)善于运用语言艺术,是实施有教无类的助推剂。
        如何更好地实行有教无类,需要我们细细琢磨、思考,尤其是一些在学习方面没有信心的学生,他们更加敏感,更容易推敲老师是否在看不起他,他们都在心里设防,防备他人攻击自己脆弱的自信心,即使有时候老师的出发点是善意的,但是在没有注意表达的情况下,他们也很可能会误解的老师的好意,所以善于运用语言艺术尤其重要。在班集体中我更愿意看到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要积极向上、乐观,虽然学习有困难,但是并不代表他们连人生态度都比别人差,所以我总是鼓励他们表现自己,但是,我又不想很突出地表现出我的这种想法,否则就达不到我想要的效果了。所以,每次学校或年级、班级有活动或需要帮忙的时候,我从来没有直接点名,我总会说:“请问有没有哪位(些)同学愿意为学校(年级、班集体)做一些事情?”这时候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几乎全班都举手了,这是在课堂的提问中你几乎看不到的情景,这时候,差生也有了表现的欲望,这是他们愿意并且能够做得很棒的事情,我们应该给机会这些孩子好好表现,相信他们能做得很好,而结果也证明是这样的,久而久之,即使是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他们都意识到自己在集体的地位,他们也能把一件事情做得很漂亮,这就是语言艺术的力量。
        (三)善于牢记学生做过的好事,是实施有教无类的一支强心针。
        本班学生郭亮,因为晚自习说话我批评了他,他很不开心,与我对抗了一周,周四晚,我认为应该与他做一个了结,于是把他叫到走廊,他哭了,他认为自己也曾为班集体做过很多好事,而老师都忘记了他的好,只看到了他的错误,为了让他心服口服,我把他为班集体做过的好事一一说了出来,终于他就服气了,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个事情告诉我,要把学生的事情放在心上,以备不时之需,是帮助教师实施有教无类的一支强心针。
        一颗图钉分为钉尖和钉帽两部分,若将二者分开,图钉便不好使,钉帽无用,顶尖也无用,只有二者不分离,才能发挥最大效益。于丹老师在2011学年《开学第一课》中曾经说过:“成绩不等同于成长。我们不应该把孩子的未来拴在红红的分数上,拴在厚厚的档案袋里,在这个过程中,他会遇到挫折、辛酸、成功、快乐,他的未来还有无数的可能。”这告诉我们教育要注意全面发展,只重视文化课,不重视体艺课,只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品德教育,只重视优等学生,忽略差等学生,只重视近期利益,忽视孩子的长远发展,都会使教育走入误区。林书豪之所以成为当下人们心中之星,是因为他毕业于名牌大学哈佛并且打得一手好球,明显他是既注重成绩,也注重成长的践行者。呼吁社会上每一个人都能够继承孔圣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给孩子一个公平、愉快的学习环境。
        老师一个微微的举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参考文献:
[1] 《论语·卫灵公》 《书立方》编委会 编  重庆出版社;
[2] 《礼记》  李慧玲,吕友仁 注译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0-1-1;
[3] 《陈鹤琴教育文集》(上,下卷)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编, 北京出版社1983.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