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的学科情怀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4批次   作者:柳昔亮 毕兵
[导读] 作为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史学危机”的出现着实令人尴尬
        摘  要:作为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史学危机”的出现着实令人尴尬,这既有体制的因素,也有我们自身的原因。人的问题才是最根本的问题,“人才之难万冀一,一士其重九鼎轻”,“史学危机”很大程度在于人才的匮乏,可悲的是,作为以育人为职责的中学历史教师,却对本学科的危机熟视无睹。本文以学科“培优”为主题,着眼于中学历史教师在史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论述了学科“培优”对复兴史学的独特意义,希望对改良中学教育,对振兴和发展史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历史学;历史教师;人才;培优
        引  言:一切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人才对于学科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面对“史学危机”,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一、不得不承认的“史学危机”
        历史学科为何要“培优”?这是由历史学科掩饰不了的困境决定的,即当下的“史学危机”。“史学危机”的说法到底科学与否?直到今天,还有很多的争论。2014年,《南方周末》刊登了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高毅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哪里有什么“史学危机”》,高先生认为“史学危机”的说法简直就是胡诌,理由很简单,中国人多而且文化很强势,中国人又重史,“历史成了中国人的天国,是中国人的万神殿”[1],中国人会发自本能地去呵护本民族的历史,既然如此,中国“史学危机”从何而来?担心出现“史学危机”的人好比是杞人忧天。高先生的说法不无道理,在我国,人人都是历史通,看历史、侃历史的人实在太多,拍个电视剧,沾点历史题材都成了时尚,历史成了国人生活的一部分。不过,从逻辑上看,高先生的话又好像有点问题。打个比方,我们所有人都意识到健康是多么重要,但结果,还是有很多人健康出现了问题,重视问题不等于不出现问题,更不等于解决了问题。建国初期,由于政治因素的作用,我国史学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改革开放后,史学因不再有政治上的支撑,加之传统史学研究方法的束缚,以及市场经济对社会科学的冲击,“史学危机”便自然出现了。就外部而言,社会对史学价值的认可就颇让人惭愧,内部而言,史学研究缺乏创造力,功利主义和投机主义盛行。史学的这种危机我们不承认不行,不愿面对更不行。试问,今天有多少人真的愿意去学历史?学历史的又有多少人愿意与历史长相厮守?长相厮守的又有几个是真心对待?“史学危机”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而人才的匮乏关键又在体制,“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今天,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在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上确实存在问题,拿高校的招生来说,考入历史专业的生源素质着实堪忧,很多人可能像当年的笔者一样,对历史没有了解,甚至没有好感,就阴差阳错地入了门。笔者对历史的感情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和历史相守了二十余年,才渐渐萌生了对历史的丝丝情愫。但有相当多的人后来还是选择了和历史分手。作为一名中学历史老师,说来惭愧,教了这么多届学生,印象中只有一个学生学了历史,还是高考补录的结果,现在她的工作和历史毫无瓜葛,这就是当代历史学的尴尬处境:懵懵懂懂入门,不情不愿跟着学,毕业后胜利大逃亡。为何?归根到底是我们这种“先婚后恋”式的人才培养机制有明显的缺陷,自然最后“分手”的多,应付的多,长相厮守的却很少。历史的这种困境,有我们体制的原因,也有我们历史教师的责任,作为历史人,我们应该多尽些“门派”义务,给历史学来些更多的学科关怀。
二、“培优”是义务也是责任
        2017年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方向,“着力提升课程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指导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2]高中教育属于中等教育,在中等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中发挥重要作用,承上启下,无论在国家教育体系,还是学生个人成长,高中教育的作用不可替代。《新课标》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具体的内涵是什么?就是要改变高中教育的工具化倾向,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一要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服务,二要为学生的成长和就业服务。高中教育结束后,自然有部分学生将溶入社会,成为社会的后备劳动者,但大部分学生将继续学业,这部分学生将面临人生中的重要决择,“上什么样的学校?”、“选什么样的专业?”、“我未来适合做什么?”,这都是诸多高中生必须面对的问题。斯宾塞认为:“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因此,作为高中教师,就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他们了解自身潜能,“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才能确立适切的人生走向。
        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高中学生无论是生理和心理、知识上都日益走向成熟,成熟的标志就是他们开始对自己人生和职业有自己的规划。但高中生毕竟缺乏社会经验,其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立场态度等受个性因素制约明显。《新课标》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坚持反映时代要求,“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因此,高中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就成为必要。对蔑视历史的学生,我们可以告诉他史学既不高贵,也不低微,学史可以“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对崇尚历史的学生,要告诉他史学需要的不仅是热情,更需要淡泊与执着;面对那些对历史不甚了解的学生,我们要让他去感受历史中的苦难和欢歌,辉煌与坎坷,告诉他们甲骨里可以发现了一个古国,碑文中可以领略一场战争……对悟性较高,兴趣浓厚,能力出众的学生,更应该引导他们去学习历史,报考历史专业,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好历史和以历史为乐的人去学习历史,“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历史学的春天就不远了。
        目前,我国教育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即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几个阶段。这些阶段的设立遵循了教育规律,既具有层次性,又环环相扣,哪一阶段都很重要,哪一阶段都有自身的特点。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它是教育的初始阶段,具有普及性的特点。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是实施有效中等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中等教育是在初等教育基础上继续实施的教育,实施中等教育的各类学校中,普通中学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中学教育担负着双重的任务,一是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二是为国家建设培养劳动后备力量。高等教育是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高层次教育,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职业人员为目的,具有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特点。由此可见,高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承上启下,即是初等教育的继续和升华,又是高等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普通高中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延续,既是基础教育的终结阶段,又是高等教育的准备阶段。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既影响着中等教育结构,也影响着高等教育结构。”[3]对高等学校而言,其生源质量是由中等教育质量决定的。拿历史学科来说,哪些人学历史,哪些人能学好历史,这与中学历史教师有很大的关系。而目前的状况是,在高中学业完成后,即在进入大学教育之前,很多学生不知道该不该去学历史,自己有没有学习历史的潜力和资质,到大学又该怎样去学历史。所以,中学历史教师要站在学科发展的高度,教学中要有一双慧眼,注意发现人、引导人、培养人,为高校历史专业输送优秀之才,为历史学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历史教师在普度众生时,也不忘记给本学科做些“门派之功”。
三、如何“培优”是关键
        1.明确“培优”目标。
        这里所说的“培优”,不是简单的提分提能,而是为了将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有效衔接,为那些历史专长的学生提供独特的学习、研究与发展机会,为具有历史研究特殊才能的学生成长创造条件。“培优”的目标包括“培志向”、“培知识”、“培能力”,三者当中,“培志向”是前提,没有志向的培优自然是徒劳无功。“培知识”是指有针对性地去拓展历史专业知识面,让这类学生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积累。“培能力”是关键,历史学科的“培优”要摒弃知识本位和应试训练的弊端,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奠定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学力,以便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的专业化学习。学校、教师可根据本地的文化传统、师资水平、学校特色建立具有自身特点的“培优”课程,建立和健全历史学科的“培优”机制,让历史学科的“培优”工作规范化、制度化、长期化。
        2.摆正自身位置。
        目前的中学历史教育有个盲区,这个盲区既是体制造成的,也有我们历史教师自身的原因。这个盲区是什么呢?即中学历史教师大都没有“门派意识”,缺乏振兴“本门派”——即史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始至终只是一个教书匠。一个历史教师,他得有双重角色,一个角色是教师,一个角色是历史教师。如果说教师的职责是普度众生,那作为历史教师,即史学薪火的传承者,他还有发扬光大史学的职责和使命,可这个职责却被我们很多历史教师忽略了,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这个意识。中学历史教师在搞好自身教学的同时,要善于发现史学方面的人才,去引导、去培养,让爱历史的人去学历史,让学历史的人去爱历史。大学教师授业,中学教师指路,可以想像,如果进入高校历史专业的都是有能之才,有志之士,“史学危机”自然就一去不复返了。
        3.用导师制的策略去“培优”。
        “把教师看做变革的动力并非牵强附会,……教师作为变革的动力是想做成任何事情的前提条件”[4]。中学历史学科的“培优”还要从历史教师自身着手。古人曰“学高为师”,历史学科的“培优”既要对本专业知识深耕厚植,还要注重学科思想、学科态度、学科方法的培育。“培优”前提要求老师自身必须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和较高的史学研究能力,很多老师应该深有体会,那就是越是面对优等生,老师的压力就越大。如何“培优”呢?一句话,做个学术型和导师型的老师。学术型是指专业过硬,这是“培优”的前提和基础,导师型是要用学科导师制的模式去开展“培优”活动。导师制本意就是开展优质教育,造就高层次人才。导师制在高校业已普及,“高中导师制”在国内还没有完全辅开,但导师制的功能已获得许多人的认可,导师制在中学也必然有无限广阔的前景。中学导师制包括生活导师制,这是导师制中最普遍的一种,还有德育导师制、学科导师制和科研导师制等。北京八十中是由学生来选择导师,既学生根据自己特殊兴趣爱好来选择导师,这既有利于因材施教,指导学生在优势学科上深入发展,而且,这种“学科导师制”的教学模式还可以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自己,对指导他们专业选择、人生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夸美纽斯说过,“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历史学科“培优”可以将学科导师制和科研导师制有效结合。导师制“如何导”是关键,“导”有“引导”、“指导”之意。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不断积累,勇于探索。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建议他课外阅读的方向、肯定他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科知识的置疑、给他展示自己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机会、让他尝试一些难易适中的学科研究课题等。总而言之,导之以方向,导之以能力,导之以成功!
        2019年4月,作为全国第三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8个省份,即河北、辽宁、江苏、福建等发布了本省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3+1+2”的高考新模式。这一方案“以学生的自由意志和修业目标为导向来自由选择和搭配,从而实现学生的自然性分流和多样性结业。”[5],因此,新方案更人文,也更理性。方案还进一步突出了历史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基础作用,这是历史学之大幸,更是历史人之大幸!
        “尝闻机会不容发,尚父宵征奚暇寐”,“危机”不可怕,怕的是失去希望。唯有我辈孜孜不懈,才会希望永存,未来可期!

        参考文献:
网络文章类
[1]高毅:《哪里有什么“史学危机”》,搜狐网。
著作类
[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文章类
[3]张志勇:《如何科学确立普通高中的战略地位》,《教书育人》2010年第26期。
[5]赵懿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综合高中——我国发展综合高中的定位研究》,《亚太教育》,2016年第18期。
翻译著作类
[4]迈克·富兰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