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传统教学理念之中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往往追求课堂教学效率,以此帮助学生开展相关的被动式学习,让学生在被动学习习惯之中养成了依赖教师的习惯,从而降低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性的发挥。在新课改素质教育理念推行之中,高中英语教师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追求以学生在英语课堂中主体性地位,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之中开展自主性学习,提升学生学习自由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对英语学科内容的个性化理解。本文主要分析研究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之中,如何渗透自主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之中自由支配时间和空间,以开展自主型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自主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中英语;自主教学;自主学习
素质教育理念试实施之下,高中英语学科教学主要追求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并且以学生为核心开展与设计相应课堂活动,所以,为了适应现代化素质教育理念新要求,高中英语教师便需要在课堂教学之中积极构建自主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在英语学科学习之中开展自主性学习,以此推动学生实现对英语内容的个性化认知,从而强化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提升高中英语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一、高中英语教学方法中存在问题
1教师教育理念较为陈旧
高中英语教师在开展传统教学活动时,常常将教师自身教学理念为教学设计的核心思想,以此来影响学生在英语课堂中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所以在大部分高中英语教师所开展教学活动时,其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过于单一和枯燥,无法与现代化素质教育理念相匹配,难以激发学生在课堂之中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造成高中英语自主性教学方式得不到合理化渗透。
2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陈旧
高中英语教师在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影响之下,自身教学思想受到束缚,无法在改革和创新浪潮之中积极转变自身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得教学课堂沉闷枯燥。而且初中高中英语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通常以填鸭式和机械式为主,养成学生被动式学习习惯,使得学生在面对问题之时无法进行自我解决,从而依赖于寻求教师的帮助。而高中英语教师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之中,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难以给出全面解答,使得学生在自身学习问题得不到有效解答之时产生了学习消极性,造成了学生在英语课上学习之时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更产生了学厌学情绪,影响了学习效果。
二、高中英语自主教学方式的提升
1高中英语课堂自主教学要求民主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之中,为了推行自主教学方式,高中英语教师应在课堂设计之中,真正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能够在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空间之中自由发展,以此能够有充足时间去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当然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之中,教师不应该用条条框框的答案来限制学生英语思维和英语学习行为,能够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学习空间之中开展发散性自主思考,去分析与解决所遇到的学习问题,从而提升学生英语学习体验感,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之中能够得到充足的发展,增强应用学科核心素养。
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讲的40分钟不一定是对每个学生都有用的,但是如果学生自己学40分钟,那么全部几十个学生所能获取的知识量是惊人的。老师在教学时兢兢业业,燃烧了自己,但是不合适的方法就算是燃烧了自己也未必能够照亮学生,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让学生充分的发散自己的思维,更加灵活的学习知识,这样的方法才是对学生未来最有效的。
2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对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而言,激发学生英语学科学习兴趣,将在一定程度上大幅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水平,从而构建英语自主教学课堂,让学生能够在兴趣趋势之下,主动参与到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从而挖掘英语学科内容的生动性与趣味性,以此与教师共同推动高中英语自主教学水平的进步。
3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高中英语教师在开展自主教学活动和方法之时,应通过对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心理的分析,选择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自主教学模式,以此引导学生在自己理解范畴之中更多的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以通过符合自身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在英语课堂之中强化对英语内容的个性化理解,提升英语学科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比如,不少学生记英语单词时总是死记硬背,这样记忆难度大且遗忘快,如果学生学会国际音标后,按音节和拼读规则去记,则记得又快又牢,所以学生学会字母后应该拿到打开英语大门的钥匙――“国际音标”,音标一旦学会终身受益,同时,指导学生有序预习,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总之,在高中英语课堂之中开展自主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现代化素质教育理念要求之下,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目标,从而提升学生对英语学科内容的个性化理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思想,以实现对学生学习素养的增强。
参考文献:
[1]胡雪乔,张瑞花.语言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探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
[2]陈仁水,张家玮,何国渡.浅介高中英语课文的“三维教学法”[A].福建省外文学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