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低年 级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4批次   作者:李学兵
[导读] 小学科学是一门源于生活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课程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源于生活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课程,是中学地理、生物、化学、物理课程的基础,与中学课程紧密联系。《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求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了解科学知识和方法,发现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在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主动学习、勤于动脑的好习惯。基于此,本文对小学低年级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引言
        新课改倡导主体教学意识,因此教师要围绕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展开教学设计和调度,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小学科学是一门以探索、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教师要重视科学实验的创新,激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将科学课堂中的实验转换为探索实验;要注重学生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一、开展实验教学在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学低年级科学教材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科学性、创造性、趣味性和地域性,这样编排教材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一些反映现代科技成果和与人们生活、生产紧密联系,操作性强的内容,要求学生亲自参与实验的探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农村大多数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缺少实验或者由于实验仪器和实验条件的限制,使得教师用演示实验一直贯穿课堂教学的现象,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造成了一定的制约。因此,在落实《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进一步重视实验教学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的作用。
        (二)、加强逻辑训练,促进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教学目的是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新思考能力,因此教学不仅仅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也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需要学生具备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也应在教学中突出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例如在《磁铁》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前,应为学生制定对应的思维框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利用磁铁在装满水的瓶中尝试取出不同材料的物品,然后让学生思考磁铁对吸引物体材料的范围,从而确保学生用正确的逻辑思维完成对问题的探究。
二、在小学低年级开展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意识
        受小学生年龄特点决定,小学生对处于认知探索以及思维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对该阶段的学生教育应避免应试灌输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对问题产生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对位置事物的探究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对应的引导手段,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并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从而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并主动思考,从而在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让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不同学生个体对相同问题有不同解决办法,通过合理的学生活动教育内容,可以让学生完成思维共享,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及探索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设计的能力
        科学探究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发现问题,接近真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实验包括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猜想假说、设计方案、实验验证等一系列过程,教师在指导实验时,要让学生重演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自主设计,即使学生自己设计出的实验和教科书上的实验相同,也不能认为就是实验的重演,因为这是学生头脑中本来不存在而通过深入思考创生出来的东西,所以应当认为是学生自主设计的成果。
        (三)、妙用多媒体创新学科训练
        教师要运用多媒体创新训练形式,有效延伸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一方面,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训练时应联系实际。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发达,贴近生活的训练更能达到训练效果,因此教师要从教材出发,结合生活中的典型实例,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创新学科训练要注重对学生行为的指导,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展示调度功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辅助学生巩固知识,利用微课延伸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经历和体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究
        与其他学科相比,小学科学是一门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有更高要求的学科,因此小学科学教学应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制定对应的教学实践内容,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完成对教学知识点的掌握。同时学生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探索发展科学知识和自然规律,从而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提供了学的探究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当的课堂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应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兴趣点出发,让学生多个感官充分参与,从而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让学生之间就自身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
        (五)、融入科学小实验,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无论是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还是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均提到了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尽可能多地保留令人兴奋的部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学科结构。而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的综合性课程,学科性质与杜威的“从活动中学”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相契合,因此教师可以在课程中适时地引入科学小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踊跃实践的好习惯,让学生体验到实践的乐趣,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现象。
结束语
        小学是教育的基础,是学生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学习兴趣形成的重要阶段。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各学校和教师应加强重视,结合地区特色,开发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林金全.构建小学科学高效实验课堂的措施探讨[J].基础教育论坛,2019(23):29-30.
[2]武青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19(22):26-27.
[3]桑寒松.在科学实验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数码设计,2017,6(10):195-1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