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新课改的推动下不断深入人心,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逐步转移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来。劳动技术在小学素质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将素质教育付诸实际的领域,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劳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提升其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从而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素质提升。所以,身处教学一线的小学劳动技术教师,要坚决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本文将就小学劳动技术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并给出合理对策,以期提升小学劳动技术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教学、问题与对策
前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也对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下,人们把目光更多地聚焦于教育是否具有实践性,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小学劳动技术就起到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自然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唯有将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才能够让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最终成为具备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
一、劳动技术课程在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教育部曾下发文件“有关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其中指出劳动技术课程的教授,要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为目的,同时这也是一个极具操作性和创造性的教学领域。该教育内容表明了学生的劳动品质以及劳动习惯需要从小培养,并且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在现今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期,更需要提升学生对于实践和理论的创新能力。在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重学生针对技术的体验,以及反馈和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富有创造性地进行实践活动。针对小学课堂的劳动技术课堂,可以充分利用一些较小的技术问题和技术现象,引出深入的研究与探索。足以见得,劳动技术这一门课程在小学教学中具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小学劳动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技术课程地位低
现阶段,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估存在着较大的偏向性,其调研评估的工作大多以硬件、软件条件和重点学科成绩测评为主,而对于没有过多测评要求和应试要求的课程,类似劳动技术,学校方面与教师方面都很少关注,甚至在有的学校,劳动技术只存在于学生的课程表上,但实际却并没有开展,也没有对应的授课教师和地点。
(二)劳动技术课程的误导
在小学阶段,往往学校会鼓励学生参与制作、发明之类的比赛,据了解,教育部门创办这类比赛的初衷,是为了普及全民素质教育。然而学校只对这方面的比赛给予重视,而不重视劳动技术这种基础性的课程,这就会导致学校对素质教育的进程产生一定的夸大,也将任课老师误导,把教学的中心转移到参加这类比赛中。
(三)劳动技术课程被排斥
劳动技术课程相比于语文数学等科目,缺少了应试考核,因而被看做是一项没有学习意义和作用的课程,也受到了较大的排斥。加之现如今小学劳动技术教学系统不完整,教学教材不完备,就导致小学劳动技术课程受到排斥,经常被其它课程占课,且授课老师不定,多以代课为主,授课过程中也只是对内容进行随意的讲解,导致教学效果不显著。
三、提高小学劳动技术教学水平的对策
(一)完善劳动技术课程的教育机制
为了达到提升小学劳动技术教学水平的目的,不仅要从授课教师抓起,更要学校和教育机制抓起。学校在寻求发展全民素质教育时,不能只摆架子而不做实事,要持续地、定期地向教师宣传素质教育的理念。同时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和设立督导评价机制,形成计划、执行、检查和改善的良性运行机制。在课程建设方面,一要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开足开齐劳动技术课程;二要开发烹饪、园艺、家政、手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的校本课程,并注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三是结合各科教学,加大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和操作技能练习;四是改革课程模式,建立主题式课程的方式,将劳动教育精神内涵渗透在学习活动中。在课程评价方面,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追求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成长空间,让劳动技术课程展现其独特魅力,使劳动技术课堂变得多彩而灵动。
此外,学校还要收集国内外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最新资料,补充教材内容,使现有教学素材趋于完备。。教材中不能只有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也可以将贴近学生生活的现象和实验加入其中,以此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的动力。
(二)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加之各式各样的师生互动,可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能够让学生身心和谐地进行自我发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教互学的,优秀的学生应该敢于质疑,在坦率交流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反而会对老师产生一种敬意,同时也会调动学生求知和创新的动力。与此同时,平等交流,民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无形中就会新知识感到渴望,感到兴趣所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兴趣作为内在驱动力,是发挥着极大作用的。小学生正处于一个求知的阶段,也是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步塑造的阶段,他们对于新鲜的事物往往是抱有着极大的好奇心,渴望疑惑被揭开,也渴望获得新知识,如果老师对其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使其能够将心底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中的求知欲,进而激发学生不断学习的动力。
(三)?增强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劳动观念以及劳动意识可以被认为是理论,需要思想去接受和融汇,进而转化为言行,但是小学生对于劳动和学习的概念是模糊的,只有让其结合生活,将理论应用于生活,才能深刻地对观念与意识进行理解贯彻。例如在课程劳动技术上的知识,便可以将其加以实践,投入到公益活动亦或是社会劳动中,譬如可以鼓励学生志愿捡垃圾,进入小区清理小广告等等,这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除此以外,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发其创新的潜能。例如,在教授“修补图书”时,可以拿一本残缺几页的书,并向学生们寻求修补的方法,这时学生势必会有很多想法。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与探讨,然后再选择代表讲述小组研讨出的最终方式。同时,一种方法被提出后,老师应该让学生发散思维,寻求更简便、快捷的方式,这也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激活学生创新的潜能。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劳动技术课程存在地位低、被误导,以及被排斥的问题,新课程理念下,为达到教学目的,应对教学体制进行完善,并通过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护其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成为具备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倪东,倪静川 .在 “劳动 ” 中播下“美”的种子—试论小学劳技教育中的审美熏陶 [J]. 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 ,2018.(4).
[2]卞文霞.劳动技术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成才之路,2019.(14):46.
[3]娄亚玲.小学劳动技术课的“教”与“学”[J].读写算,2018.(1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