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丰富,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为目标的综合实践课程,它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将体验式活动融入课堂教学,可以化枯燥的知识为活泼的体验,使课堂教学更生活化,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相互合作和互相讨论等重要途径,提升自我的社会实践体验,使学习更快乐,育德于无痕。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高年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体验式教学也逐渐备受老师的青睐。体验式教学以学生自身经验为基础的,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创建一个能引起共鸣的情景再现的形式,进而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内在的情感积累,去感知、去思考和感悟,从中获得知识和情感,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将六年级上册定为小学法治教育专册,本册教材以宪法精神为主线,涉及到许多法律。据不完全统计,全册教材中涉及法律的文本学习、知识判断、条款应用、观点交锋的共有23处,这无疑是对广大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一次巨大挑战。
六年级学生虽然在心智、行为、情感、自我评价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认知还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对那些没发生过的事情还不能进行思考,存在着法治意识、法律思维等比较薄弱的现实情况。将体验式活动融入课堂教学,可以化枯燥的知识为活泼的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突显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通过自我探索、相互合作在探索问题、参与实践中获得成长体验,形成情感与观念的认同,达到提高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的最终目标,育德于无痕。
二、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体验式教学的策略
(一)搜集微资源,学会整合积累,初步感知
现当代的小学生可算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他们对身边的各类信息充满了好奇,老师可以借此好奇心,引导学生去关注信息、搜集信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把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来完成。课前我针对课程内容,设计相关预习课题,布置学生通过书籍、网络、实地调查等多种途径中获得碎片化资源。例如:在教学《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时,我先布置学生与家人来一场“我身边的法律”专题聊天,采访家庭成员在工作、生活中涉及到哪些相关法律,这些法律因何而制定的。课堂上,在班级进行一次“我身边的法律大家谈”沙龙,通过交流分享收集的信息资源,认识法律规范这我们的行为,保护我们的权利,协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我们的身边,法律往往伴随着我们。
在讲授《宪法是根本法》一课时,布置学生网上查找“每年的国家宪法日活动主题”,了解每年不同主题的含义,进而在课堂交流汇报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资料进行概括、总结。通过搜集资料一方面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从而进行解决问题,同时,通过研究获取资料的途径及进行信息的筛选,在分析的过程中培养识别信息、储存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开展合作探究小组,激发学习兴趣,带动体验
小组合作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的探究学习方式,它把学生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思维,挖掘其学习潜能,又提高其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探究力。
在组建合作小组时,通常按照4-6人来分组为宜,遵循“优势互补,自愿参与”的分组原则,制定目标便于各个小组间公平竞争,增强小组内学生的凝聚力。在教学中进行小组交流,主要方式及应用有以下三种:
1.同桌合作。当教学中需要通过交流解决难度不大的一般性问题时,可采用同桌合作进行。如《宪法是根本法》一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宪法日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为什么12月4日这一天被确定为宪法日?宪法日会开展一些怎么的活动?这种同桌合作活动比较简单,只要同桌两个同学通过阅读课本,将个人获取的信息进行比对一下就可以了。
2.“常规组合式”小组合作。教师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的研究需要及学生知识水平差异、能力基础等特点兼顾全体学生的发展合理配置,将班里的学生分为几种固定的学习小组,由组内同学推荐小组长,设定小组名称,形成小组的个性化文化。这种组合是课堂上最常用探究方式,我将其取名为“常规组合式”小组合作。
如《公民意味着什么》一课,其中讨论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有哪些实例,根据需要按照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根据选择的不同领域(主题领域有科技、体育、文艺、文化教育、军事、外交),课前选择主题进行网上收集实例、人物事迹等,然后对个人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类概述,小组合作完成一张手抄报,课堂上进行研究成果的展示。通过合作查找资料、整合编写手抄报,同学们学会收集整理资料、学会倾听、记录、互学、分工展示,同时感受中国发展的成就,离不开中国公民的共同努力,身为中国公民引以为傲。
3.“临时组合式”小组合作。这种小组通常用于一些问题辩论以及情境表演的学习上。如《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一课“活动园”材料事件:赵志刚的姑姑怀孕了,喜欢安静的环境,可是小区外面的广场每天都有“广场舞”,音响扰民。课文提供了三种“维权”做法,课堂上我先让学生从课文提供的三种不同做法中,选择自己认可的一种观点进行表态,然后将选择同一观点的同学组合成一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互相补充,说出自己选择这种观点的理由。通过争辩,辨别是非黑白,选择合法的维权途径,写出合理的维权做法。又如,在教学《我们受特殊保护》学习“我们是未成年人”应该受到法律保护时,我拓展了一些案例:因学业紧张,一点家务活都不干,还跟母亲顶嘴;某校六年级学生,多次在便利店偷吃东西,后来发展到将店里的方便面偷偷藏书包带回家;厌学少年结交社会上不良青年,讲究哥们”义气,伤人获刑等等案例。我在课堂上让小组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内容进行辩论,从而达到提高他们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通过多样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合作中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欣赏他人,发现自身不足,能够改善自己,悦纳自己。
(三)利用多媒体平台,拓展教学资源,创设情境体验
教材是课堂教学中最有效、最直接资源,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简单提问、旁白,多数是以学生口吻出现,贴近学生生活。但是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涉及的法律知识、道德观念等需要我们除了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外,还需巧妙运用身边的资源,合理运用网络资源才能好的服务教学。
在讲到“宪法宣传”“公民权利与义务”时,我利用多媒体平台播放近几年国家宪法宣传日的相关宣传视频,通过“学习强国”平台,选取“两会”的一些视频片段进行播放,引导学生观看“今日说法”、“道德与法”等法制栏目,创设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体验,努力把课堂社会化,使学生体验情感,了解社会,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亲身感受,内化情感体验
活动课程最能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喜欢的一种课堂模式,以活动课、情景剧的形式融入到课堂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内在的学习工作动力,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所以,课堂上可以使用“角色扮演”、“典型故事分享”、“校际辩论赛”、“小小法庭”等等电视节目形式进行授课。例如,在讲解法律知识之后,为了进一步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我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小小模拟法庭演练,模拟法庭练习一宗校园欺凌案件。模拟前一周,观看电视上法庭的小视频,提前布置学生相关角色,以“今天我是***(法官、被告、原告、审判长、法定代理人)”代入角色扮演。学生们亲自参与演绎,在模拟的法庭中把握人物的身份特点,代入角色运用综合知识去体会、去感知、去获得,去感受庄严肃穆的法庭气氛,在参与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思维能力等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在模拟法庭中用未成年人犯罪的典型案例教育、警示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适当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德育体验,让学生以“身”体之,以“心”悟之,内化情感体验,强化法治意识。
三、结束语
“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生成”是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应用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中心,强化了师与生、生与生、生与师的辐射型关系,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才能得到潜能的发挥,能有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的道德与法制意识。
参考文献
1.吴兰凤.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J].文理导航,2017(36):91-91.
2.李清源.论初中思想品德课合作学习的有效应用[J].理论观察,2015(2):176-177.
3.严丹凌.活动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品德学科中的运用[J].华夏教师,2017(18):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