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今的学校不仅仅是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还要承担起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学校如何才能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笔者认为应立足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多彩校园活动、注重各门学科渗透、开展咨询、讲座等,筑实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关键词:校园文化 活动 学科 咨询 讲座等
引 言: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的能力内涵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但就是在这日新月异的竞争社会,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却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感情脆弱,遇到挫折禁不起打击;遇到困难就自暴自弃;意志薄弱,缺乏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现象的显现给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走近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这都意味着,现今的学校不仅仅是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还要承担起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灵,学校如何才能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笔者认为应立足校园,筑实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筑实学生心理健康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在于使用器物——物质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校园是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为建设和谐的校园生态系统提供肥沃的土壤。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空间进行精心布局、艺术创作,使校园充满绿色,充满生机。
学生总是要学习、生活在一定的校园物质环境中,其所处的物质环境的优劣必然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那么学校首先应净化、绿化、美化校园, 力图让草木含情,叫山水说话,让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校的品位。学校应注重人文校园、书香校园、绿色校园、平安校园的创建,不断改善教育教学的物质设施创设育人环境,应将教风、学风、校风、校训上墙,写于学校醒目的位置。名人画像、名人雕塑、学校标志性雕塑和激励性名言警句挂于校园适当的位置,这样就做到了“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能说话。”同时要着力于形成健康向上的校风、班风。校风、班风是集体中长期形成的在价值上、言论上的共同倾向,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学生置身其中自然受其影响。这样的校园环境无疑能够陶冶学生的身心,激发他们的美感和求知欲。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它以暗默的方式传递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信息,对学生的认知起到一种导向作用;以情境的氛围使学生置身其中,在感染、熏陶之中形成学生良好的心境,使其热爱生活、感悟人生;以良好的外观激发学生的美感,丰富审美表象,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开展多彩校园活动,筑实学生心理健康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全发展。笔者的学校每年有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如“追随榜样的脚步——学雷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活动、“防震减灾紧急疏散演练”、“红领巾相约中国梦”六一国际儿童节系列活动、抓住清明节、植树节、劳动节等重大节庆日,深入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等,我校还开设了“游戏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 从而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愉悦学生身心,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营造健康向上、快乐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还成立了“新语”文学社、合唱团等社团,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可以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如社交能力、团队精神、组织能力、活动策划能力、实践能力等等,同时获得道德情感、意志、信念的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极佳途径。
三、注重各门学科渗透,筑实学生心理健康
培养健全人格既是新课程的目标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途径。
从某种意义上讲,构成个体的人格素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包含更多的心理成分,具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意义。为此,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前备课时要认真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确定好“情感教育目标”,授课时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抓住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有意识地将意志品质的培养、良好个性的形成、思维能力的锻炼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润物无声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向善、向上、阳光;自尊、自立、自强、自爱;宽容、开朗、大度、志趣高雅的心态及良好行为习惯。笔者是教语文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中很明确的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语文因其学科特殊性,将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主阵地之一。笔者就以阅读教学为例说说。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了大量的心理健康因素的课文。例如:有些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有的是要培养学生有集体荣誉感;有的是与他人和睦相处;也有的是要勇敢、要有毅力等。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块主阵地,以教材为载体,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而且现行教材所选编的课文不仅是思想性强、情感丰富、文质兼美的好作品,而且课后都有“感情朗读”的要求。教师可以采用“精讲多读、以读代讲”的教学策略来落实感情朗读,使每节课用来读书的时间不少于时间总量的四分之一。特别是对于中段语文教学尤其要以读促思,以思促悟,以悟促行。让学生在读读悟悟、悟悟读读中,受到文中人物品质的熏陶、激情的感染、情感的触动、美感的陶冶等,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比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口袋》时,为了让孩子感受到法布尔做事认真,热爱昆虫的品格熏陶。我和学生利用师生分角色朗读,创设了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在读法布尔找到“歌唱家”部分,请班上的“小歌唱家”来读,也为学生树立了典型的榜样;在读父亲训斥法布尔的句子时,我先创设情景,再让学生自己体验读,接着全班表演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学生很快就能抓住关键词体会法布尔对昆虫迷恋程度之深,而且理由充分,以至于最后学生在写给法布尔的话时,孩子们的发言相当精彩。我相信孩子们在读中将法布尔的个性品质已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内心深处。
四、开展咨询、讲座等,筑实学生心理健康
为增强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和“知心姐姐”信箱,每日下午放学及课间由两位心理教师轮流值日为心理存在困惑的学生排忧解难。在专业人员的疏导下,这些同学学会了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学会了客观地分析自我,分析自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学会自我心理行为的控制和调节。但心理咨询面对的毕竟是少数的学生,为了帮助广大同学都能拥有一个健康心理,我校开展了专题讲座,如“自信快乐成长”、 “阳光心灵,幸福人生”、 “学会珍爱自己”“跌倒后站起来奔跑”等, 并通过校报《城南新语》的心理健康专版为同学提供心理健康常识,使同学学会在学习中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做一个充满自信的人。通过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心理知识,解决了学生的心理困惑,而且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成长,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有效缓解了孩子们的学习压力,提高了他们的适应能力。上好心理健康课和班队会是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班级心理辅导是一种“团体互动的过程”,在这种团体的辅导过程中,每个成员认知的矫正或重建、情感的体验或迁移、行为方式的改变或强化,都依赖于成员间的交流和互动,这种班级社会环境的互动强化作用往往比个别的辅导帮助更有成效。大量的实践表明,只要班级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学生得到的情感体验是他在个别辅导中得不到的。学生会在这种“团体互动”中不断体验成功,实现共同成长。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学校教育的本质是尊重人的生命。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绝不是仅仅是学生学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体会到现在及未来生活的美好与快乐,让他们有强健的体魄,阳光灿烂的心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良好的兴趣与习惯,开阔的胸怀与包容的心态,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我们相信,教育是一种浸润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一种真诚的,全身心投入的心灵交流。因此,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中,应立足校园,筑实学生心理健康,要关注充满勃勃生机的生命本色,让校园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气息、涌动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3]有关网络文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