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式学习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4批次   作者:周军
[导读] 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做”中学,在错中学;从“看科学”到“做科学”。
        摘要: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做”中学,在错中学;从“看科学”到“做科学”。充分选择和利用学习资源,进行最优化。在科学教学中实践、体验、探索、创新,获得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获得发展。在科学教学时落实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贯穿和融入其他素养。科学教学中融入项目式学习,能更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更好地突显真实问题情景,增强研究性,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科学教学中融入项目式学习,能更好地探索学科整合,学习环境重构;科学教学中融入项目式学习,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的深度,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多元思维。
        关键词: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问题情景;实践
       
        随着2017版《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的推进实施,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是首要任务,而科学探究作为主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以及生生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校开展项目式学习已有好几年时间了,而作为综合性较强的小学科学,为了更好地体现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于是,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在我校小学科学教学中应运而生,并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
        一、适合项目式学习课程的特点
        项目式学习法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完成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进行学习,它是一种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体验、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并且形成专门的技能并获得发展的实践活动。[1]
        (一)基于现实情境的真实问题为导向
        好的学习,从来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被孩子追着提出问题。教师对所要教授内容,先以问题的形式去设置。在项目式学习中,知识的获取来源于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的过程。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如何解决?解决问题的方法怎样?需要什么工具?这些必须建立在一个问题情境中,并且必须是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真正的探究活动都是始于问题,在自主思考、在合作探究中精心设计问题,设计出指向高级思维的问题,设计出指向学科核心的“好”问题,让问题成为孩子“思考的脚手架”。然后围绕问题来组织学习。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往往伴随着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分析、综合运用所学,运用跨学科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构建知识体系,激发学习者的自我思考动力。
        (二)突出科学学科特色
        科学学科不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自己独特的学科特点。教学时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段不同,学段目标也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低年级重在自主观察,自主发现,自主描述;中高年级重在科学探究,操作过程中有更多的思考。于是,在对科学内容进行项目式学习课程的设计时,强调依托学科课程来进行设计,不能脱离和忽视学生的学科知识、实践技能的培养。
        (三)必须是适合项目式学习的研究类型
        1.大项目:是指可以在全校或班数较多的年级开展,所有学科参与,时间跨度较大,学科知识综合性强,主要包括社会、自然中比较复杂真实的问题,需要利用跨学科知识进行的项目。
        2.小项目:是指只能在本学科内进行或在一个班级内进行,时间跨度较小,以教材中的单元内容与若干学科知识主题整合的项目。
        二、项目式学习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
        (一)整合教材内容,确定合适学习项目
        现阶段,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让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得到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强调“学者,贵于行之”的道理。于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利用教材,整合教材内容,选择并设计出一个合适的学习项目。
        比如,学生在学习《动物的一生》单元时,利用《迎接蚕宝宝的到来》这一课设计一个学习项目主题《我当爸妈的那些“年”》,通过“爸妈学习培训会”、“‘我家宝宝’生长史”、“我当爸妈那些‘年’经验交流”等几部分活动的开展。学生通过查资料、互相交流,通过ppt讲解、影片展示、手抄报展示,通过分享自己照顾蚕宝宝的经历,通过分享自己家孩子的成长史,达到教育自我的目的。
        再比如,学生在学习《环境和我们》单元时,利用《一天的垃圾》一课,设计出学习项目主题《我的家在哪》。通过开展“整理房间内的垃圾”、“我是小记者”、“我是小小发明家”、《一起帮垃圾找家》等活动,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深入挖掘,主动探索。
        (二)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明确项目活动的目标
        小学科学教师在开展项目式教学法的过程中,应首先明确项目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和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基础。学生在参与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应对掌握的技能进行预设,以完成最终的教学目标。教师在项目开展的具体过程中,将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细化,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设定明确的努力方向。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其中。教师对项目活动的目标应尽可能细化,并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才能让学生在短时间里投入到探究的学习状态中,最终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提升。
        比如,教师在教学“种子发芽的实验”这一节课时,让学生明确此次项目活动的基础性目标,即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总结植物生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比实验,整理、分析、总结实验结果,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发展性目标是教师强化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并在探究合作中,增强他们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情感性目标是教师通过开展项目式教学,让学生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应该相适应,了解生物成长与生存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明确项目活动的目标,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增强研究性,营造合作探究氛围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形态,同时也是一种学习模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而合作探究学习是项目式学习模式的突出体现,是完成项目任务的重要形式。教师通过采用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启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更好地完成整个项目活动。合作探究需要教师设计相关的合作学习任务,采用分组的形式进行模块式学习。这样,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型思维,锻炼他们多元化的思维模式。
        首先,教师要制定相关的学习任务,预估达成的目标;其次,教师全程跟踪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在无形中激励学生,同时为教学评价收集可靠的素材;再次,各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学习成果,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最后,教师展示收集的素材,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评价,邀请家长参与评价。
        比如,2020年春季学期的“停课不停学”前一阶段学生的学习,我校五年级就把“新型冠状肺炎病毒”引起的有关疫情作为一个项目,教师利用“资源+任务单+反馈”的学习模式。教师提供必要的学习要求、导学材料和模块资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教师提供学习支架,拓展教学内容,线上指导并答疑,线下学生创新学习探究。学生在线上交流讨论成果,营造出合作探究的氛围。

        (四)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打通课堂内外,拓宽空间与时间
        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学习的终级目标不再只是学会知识,而是要学会知识迁移,这就需要硬技术、软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运用专题网站,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同时利用思维导图、学习支架等工具充分利用进行学习。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习得新的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光》单元后,设计一个拓展项目“光影魔术盒”。学生在这个项目式学习过程中,首先明确任务,进行光影展示。因为要进行光影展示,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学生会利用所学自己进行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利用声、光、电知识,利用《光》单元手影知识,利用手影的技能与方法来开展。这个项目式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开放性比较大,打通了学生的课堂内外,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
        (五)在STEAM教学模式下进行项目式学习,提高实践能力
       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STEAM教学模式的实效性,在应用STEAM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根据生活中的发现和发明,更新教学内容,在实际情境中优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提升社会责任,提升社会交往技能,培养创新能力,锻炼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例如,教师根据COVID-19疫情,利用科学课时间设计《做一件防护服》这一项目主题,教师首先设置情境播放视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医生由于没有及时做好防护,被传染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然后引出问题:医护人员戴着口罩怎么也被感染上了?医护人员怎样做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医护人员穿的防护服有哪些作用?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确定制作的方案,经过头脑风暴后,倾听各小组的设计想法,选择材料进入创意设计阶段,并画出设计草图。
        学生自选材料,根据模特创意物化,制作防护服。教师在学生制作中途通过追问,梳理防护服的设计想法,明确基本要求。每组组员之间分工合作,明确自己设计的防护服的专项功能,选择对应的监测方法,边制作边测试边改进。
        随机出示场景,设计师和模特上台展示制作的防护服并陈述,接受监测,其余小组相互提出改进意见,使学生懂得科学家做工程的过程,同时树立学生追求不断创新的科学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作品评价,重视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项目式学习与传统教学不同,项目式学习以项目为中心,教师适时适度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利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并在不断评价反思中成长。项目式学习的评价,既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也要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让学生乐于体验。学生在阶段性学习结束后,分享成果和活动体验,接受评价。在评价时采用自评与他评结合,重视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审辩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做”中学,在错中学;从“看科学”到“做科学”,这就是项目式学习的内驱力。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我校“有我课程”的理念,着力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人身份。项目式学习模式运用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多元思维,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林发.项目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2016,2.
        [2]高伟.例谈项目式学习与科学教材的结合[J].科学教育,201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