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留守儿 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4批次   作者:蓝智
[导读]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和人格培养的关键时期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和人格培养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很重要,而且,对于推进建设全面教育和培训工作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农村小学的学生,他们大部分都属于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陪伴下,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被忽视,这也可能影响学校教育。本文就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几点探讨。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目前存在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许多人去外地上班、做生意,将孩子留在农村交由家里的老人或者亲戚照顾。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在思想上的理解和价值观方面无法获得父母的指导和帮助,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情感关注和关怀,很容易产生意识,价值观偏差以及异常的人格和心理发展等问题。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刻不容缓。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1、情绪上
        调查发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较高,几乎有三分之一的儿童会有轻度或较高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我们的印象中,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乖巧懂事的,看起来比其他孩子更加独立和坚强,但事实恰恰相反。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的内心反而更加脆弱、敏感。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极为不平衡,情绪波动很大。他们的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怒,抑郁,焦虑,沮丧等,在与周围人的社交互动中很容易受到伤害,这也很容易导致了反叛的心理,养成不良的习惯。[1]
        2、行为上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减少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直接交流与沟通,对家人及亲情的感觉逐渐变淡。并且,在遇到问题时,留守儿童不能及时找的自己的父母,从而无法释放出自己的真正情绪,渐渐地,留守儿童的心理和生活上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和处理,从而导致缺乏对外界的安全感与信任感。研究表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没有良好的家庭氛围,留守儿童容易受到负面行为的改变,受到不良的社会风俗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违反学校纪律,养成不良习惯甚至在违法的道路边缘试探等。留守儿童正处于至关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他们必须了解自己的生活,如果他们不能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得到父母的帮助,就会很容易偏离正常的价值观,甚至会做与国家法律和法规相违背的事情。
        3、性格上
        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他们大多数人的自卑感相对较严重。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找不到依靠,与那些父母陪伴的孩子相比,他们会觉得越来越自卑。由于这种自卑心理,他们不能正确处理与周围人的关系,并害怕与他人交流,孤独,常常脱离集体。留守儿童的社会群体参与度较低,相对冷漠和孤独;主要表现为对其他人漠不关心,不相信别人,难以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等等。情绪波动大,极易受外界影响,自我控制能力差;相对其他孩子来说在心理上会更快的成熟。这些心理健康上的问题不仅会影响他们的身心、生活、学习,也会影响他们在社会中的发展。[2]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1、城镇化吸引农村务工人员离开农村地区
        从目前为止已出现的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可看出,家庭因素是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本因素。首先,这是由于当前的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原因造成,在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过程中必然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农村地区拥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一方面,大部分的农村务工人员普遍文化知识程度较低,这就可以满足制造业等以体力为主的行业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剩余部分的农村务工人员是受过高等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如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等,这些人才可以满足服务业、商业等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人才需求。
        其次,这是由于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大多数地区已达到机械化生产水平,使用机械来代替人力进行劳作,这就使得原本以人力为主的农业抓变为以机械为主,从而缩减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那么,这就使得剩余若干数量的农村闲散人员只能选择进入城镇务工。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导致城镇建设的人才需求增大,从而吸引农村地区的务工人员进入城镇地区发展,这也是农村地区频繁出现留守儿童的原因之一。
        2、教育的缺失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既是孩子,也是学生,其中,学校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对其成长有直接影响。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学校的教学力量普遍都很薄弱,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生活老师来管理、照料学生。留守儿童很难在学校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同时,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大部分教师也更加关注成绩优秀的学生,对成绩平平的学生不加重视,进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带来了越来越消极的影响。
        三、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的沟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除了关心孩子的生活,身体和学习外,他们还应更加注意与孩子的情感和心理交流,真正承担抚养孩子的责任,并为孩子提供科学的管理和指导,以促进孩子的健康心理发展,以使孩子始终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这不仅减轻了孩子的紧张和恐惧,还使孩子能够了解父母的辛勤工作,了解来之不易的生活,理解和尊重父母,然后对生活和价值观采取正确的态度。
        然而,农村很多父母都忙于工作,他们不太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因此很难理解这项教育工作。因此,学校可以适时组织家长举行一场心理教育座谈会,教师也可以经常的拜访学生的父母或长期保持电话沟通和交流,通过在学生和家长之间进行三方交流,指导父母正确理解和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断优化家庭教育环境,让家长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留守儿童得到充分的关爱。
        2、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应组织班主任为留守儿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和后续管理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特别注意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并经常拜访,与他们的监护人进行沟通,了解学习情况和孩子的表现,遇到有问题的学生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也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为整个学校的师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学校还可以经常组织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的课外活动,例如,在2020年春节前夕,江永县第三小学就围绕留守儿童,在学校内举办了“关爱留守儿童,爱心温暖春节”的校园活动,在活动中,校方一方面通过心理咨询、爱心互动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排解内心不良情绪,另一方面通过趣味游戏、捐赠爱心礼物等方式提高留守儿童的参与兴趣。那么,这既可以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重视和温暖,又可以帮助留守儿童矫正扭曲的心理状态。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
        当前,农村小学的大多数教师都只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研究,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并没有什么接触,了解也就相对较少,再加上农村学校没有对心理健康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这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尽管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极其迫切,小学还是很难去实施、去满足。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系统培训,使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技能。
        结语
        作为教育者,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健康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教师应审查和深化小学生、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学生的家庭、家长共同努力,为农村留守小学生提供一种和谐、融洽、有爱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使其阳光和健康地成长,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素养。
        参考文献:
        [1]张佩云.从做“减法”转向做“加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32(01):31-34.
        [2]尹德福.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223.
        [3]柳育荣.通过学校的教育教学来矫正农村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心理问题[J].学周刊,2019(35):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