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刘立早,曾经是清华大学的直博生,研一时,却主动申请退学,重新参加高考。2003年,他再次考取清华大学,开始了建筑系本科阶段的学习;周浩,曾以青海前15名的成绩考取了北大,不久,毅然决然的离开北大,选择一所技校;邹英杰,在2013年以664分的高考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大二时,毅然向学校递交了退学申请;之后再战高考,2016年邹英杰以705分的高考状元考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王琛琪,2015年以678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部,一个月不到,选择退学。2016年高考以681分再加20分额外分,再次考入北京大学......是什么让这些高材生在名校的边缘疯狂的游走,这进出之间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一、旧的职业方式摧残人的幸福感
我出生那会儿,母亲觉得我哭得太频繁,注定日后五音不全,没有声乐的天分,于是求助一个文化人,帮我取名为“歆”。不管“歆”字作何寓意,从字形上看一定是“五行”缺“音”。在同伴看来,我的声音就是一个过不去的坎,从此,我也清楚地认为自己唱歌一定会跑调。所以每当有老师叫我们表演声乐节目的时候,我就安静地站在旁边,一脸尴尬的微笑,头如拨浪鼓般摆动。久而久之,老师们不在叫我了,我也觉得理应如此于。终于,某一天,同学聚会,众人怂恿我高歌一曲,我好不容易再次鼓起勇气,准备一鸣惊人时,我已经如传说中一样,唱功惨不忍睹了。
二十一年前的某一天,高一即将结束的我们被班主任圈在教室里面,她将一大摞文理分科的单子摆在我们面前,告诉我们将分科单带回家和父母共同完成。我深刻地记得,我的父母找亲戚们问询了个遍,他们普遍觉得我的数学不怎么好,而数学不好的人理科也就一定是没有指望的。于是,他们在我分科的单子上,慎重的选择了文科,并且签上了名。我也一脸浑噩,稀里糊涂的就把分科单交了上去,又稀里糊涂的坐到了文科班的教室,之后的每天,我都机械的背诵政治和历史。望着对面的理科班,我偶尔也会滋生些许失落感。回想起来,不知当时我的数学会不会在些许努力后就会有改观,但是,我深深的记得,我自从被他们打上标签后,我就认定自己数学一定没有天分,也本该是那个样子了,从此也就不再挣扎了。
在十八年前六月的一天,我坐在人群密集的教室中,看着周围的同学和我一样慌乱的翻阅着高考杂志,苦苦的思索该怎么样填志愿才能巧妙地被一所不浪费分数的大学录取。桌子周围是满心急如焚的的家长大军,教室外还有七嘴八舌的亲友团。我的脸上、手上都是汗,似乎手中翻阅的不是招生杂志而是生死簿,手中握住的不是笔而是命运的咽喉。最后,我的父母会同我的七大姑八大姨一起“会诊”,帮我选择了当下最热门的专业“英语教育”。当录取通知书如约而至时,我的父母仿佛看见了我身为人民教师的样子,满心欢喜。
再后来,我大学毕业,回到家乡,果真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为他们的设计蓝图画上完美的句号。在所有人看来,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这是他们至始至终喜欢看见的样子......
以“过来人”的身份,为自己的子女筹谋“最好”的未来这也是中国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们的父母们的普遍做法。我也理所当然的以为,从我出生开始,事情就应该是这样子的,他们吃过盐比我们走过的路多还多,我们的父母怎么会错?
只是,再后来,多个午夜梦回之时,我依稀梦见当年被认为“五音不全”的自己也曾经偷偷反锁住家里卫生间的门,暗自品味自己的音色;也曾有过那么几次,我因自己化学成绩几乎满分时而难按心中的欢愉;更有在儿时过家家时,碰巧轮到我扮成医生时,心中的那种小窃喜。过去的18年,我就像一个玩偶,我在表演,绳子却在他人手上。尽管一路走来花香满径,但是,时不时,在倾听自己心跳的时候,我和同龄人都意识到这不是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
二、新的职业方式救赎人生
1.新高考政策下,倒逼式的选科帮助学生开启有目的里程
新高考政策下,倒逼式的选科帮助学生开启有意义的里程学校开设生涯课,就是要让学生从一站幸福去往另一站幸福。
所谓的“生”是指自然生命,“涯”是指边界,自然生命只是一个空壳,是个凭借,本身是没有意义的,“生涯”的意义在于活出自己的价值。这样的生涯需要规划,而良好的规划需要指导。毕竟很多学生都是和当年的我一样,遵从家长的意愿,沿着父母的想法一路走下去。
从初闻“生涯”这个概念开始,我陆陆续续参加了4次培训,分别是18年8月南昌、9月宜昌、19年6月宜昌、8月武汉。从这些培训中,我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们除了需要透过各位优秀人物来了解各行各界的真实情况和行业要求外,我也可以指导学生解析自己和周围身边的人的经历,看看我们与各位优秀人物成长上的差异在哪里,以及造成这种成就差异的原因在哪里,从而快速的促进同学们很好的进行认知自我,包括: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的探索。当然,这些看似很飘渺的东西在高中阶段落地生根还要反映在学生成绩的进步上、对外来生活的憧憬上以及生活幸福指数的提高上。我和我的同事们要助力学生们分析自身的学科优势、兴趣爱好、天赋条件、身体限制、经济状况,让他们真正将新高考3?1?2当作幸福开始的起点,而不是洪水猛兽的灾难大片。
通过系统的培训和自身的学习,我也结识了很多生涯专家,他们本身就是有过生涯规划的传奇范本。耳闻着他们生涯发展过程的分享,回首一路稀里糊涂走过来的自己,不仅深刻了解到为什么我们要进行生涯规划教育,也明白了普通教师要向导师转变的必要性。人生不是说走就走的旅程,每一次的出发都迈向你心中那个挥之不去的远方。
三、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我对生涯规划教育的几点思考:
1.生涯规划教育,刻不容缓
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刻不容缓。甚至可以说,如果要保证学生的幸福生活指数,生涯规划课在目前的局势下有压倒性重要性。毕竟只有目的地明确,不管遇到穷山恶水还是艳阳高照,驾驶员才不会贪恋路上的风景,迷失心中的方向。
2.生涯规划教育,从要从娃娃抓起
高中生涯只是人生诸多部分中的一个部分,它既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这就要求,生涯教育不能起于和止于于高中。生涯规划在初中,乃至小学都要有所渗透。对于小学生,我们需要呵护其多样性;对于初中生,我们要保护其好奇心;对于高中生,我们更要根据其兴趣培育其专业性,并且最大化的使兴趣所在也成为其能力所在。这样的老师,才能够因材施教,才是生涯规划所倡导的“导师”。我更希望所有的学生在接受和享有生涯教育后,在生涯大舞台声忘情地投入、快乐的享受并且不断战胜体力和智力的挑战。
3.生涯规划教育是所有学生的生涯规划
以前,我经常和我的同事们一起给学生们强调知识改变命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历年的全面更新,即便有知识,没有恰当的规划,命运也不一定得到改变。如果命运的改变仅仅以上一所好大学为标准,那么获得幸福感程度也一定会有折扣。近年,有很多大学生因为学校和专业不满意而自杀自残的事件,也有很多退学再考的事件。在这些案例的背后,要么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或者是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在新高考下,我们不再封闭学生:使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所教授的内容,不允许质疑;相反,我们需要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观。让学生有健全并且正确的价值观做导向,学生才能在自己的生涯中创造价值。让每个孩子都能掌控自己的未来,实现订制人生,这才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