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键 词] 人物 形象 再认识
[内容摘要] 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充分体现了中国下层劳动妇女在封建统治下对自己悲惨命运顽强反抗的不屈精神,鞭挞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礼教的虚伪,反映了作者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封建主义的精神和改良社会的理想。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祝福》中,塑造了一位勤劳善良而命运不幸的农村劳动妇女祥林嫂的典型形象,为新文学艺术画廊增添了一幅不朽的杰作。自《祝福》问世以来,对祥林嫂的评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多论者认为:祥林嫂是封建制度统治下被压迫被奴役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她一生遵从礼教秩序,愚味、麻木,任人宰割,毫无反抗性;鲁迅先生是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情来描写她的。这种看法表面上似乎合情合理,但笔者认为有待商榷。
祥林嫂两次丧夫,被人们视为不祥不净,一生苦苦挣扎,但却遭到一次比一次更沉重的打击,最后竟沦为乞丐,怀着对鬼神的“疑惑”,在鲁镇的“祝福”声中悲惨的死去。她的悲剧,是封建制度和礼教秩序长期统治、残酷奴役的结果,重要的是她不健全的性格所致: 她顾及妇女“从一而终”的礼教信条不惜以死抗争;遵从“贞节”再嫁后有极强的罪恶感;因年终祭祀不让她摆杯筷,就感到自已罪孽深重而精神崩溃。但祥林嫂毕竟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正在蜕变、经历阵痛时的一个农村劳动妇女,她在具有浓厚理学观念的鲁四老爷家做工,她周围的人和她一样愚昧、麻木,甚至冷酷无情。因此,对她的分析研究,还应紧紧围绕她所处的时代和生存环境,结合作者对社会的认识,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主题,深刻理解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毋庸置疑,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和愚民政策,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摧残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味、麻木、自私、冷漠及世态的炎凉、社会的无情。而作为新文化运动启蒙主义者的鲁迅先生,曾苦苦探索,寻找“疗救”的良“药”。正好,十月革命的钟声,唤醒了沉睡千年的神州大地。鲁迅先生在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中,敏锐捕捉到了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看到了摧毁中国这个封建“铁屋子”的希望。于是他毅然“弃医从文”,自觉地进行文艺运动,“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十分清楚的。
事实上,最能体现作品主旨和作者创作意图的,莫过于作品本身和人物自己的活动了。
一、逃 做
祥林嫂在自己生命力旺盛的二十六七岁死了“比自己大十岁”的第一个丈夫,按照礼教秩序,她只能乖乖的听从婆婆的安排。但她却敢于冲破强大的宗法势力的罗网,逃出来到鲁镇的鲁四老爷家做工。虽然劳动辛苦,工钱不多,“然而她反满足”,“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她用自己的勤快和力气,赢得了乡绅鲁四老爷全家上下人的认可,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并且暂时摆脱了婆婆的欺压和族人的凌辱,得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幸福。这在当时确实难能可贵。
二、嚎 骂 撞
祥林嫂居然摆脱了族权的束缚,这是离经叛道的行为,是当时社会所不能容忍的。婆婆便派族人探听到她的行踪后,气势汹汹来到鲁四老爷家,一分不留拿走了工钱;还精心策划,周密布置,终将在河边淘米的她绑架,卖到深山墺的贺老六家。在祥林嫂身上,礼教秩序和宗法观念发生了冲突。但在她的灵魂深处,她是尊崇礼教“从一而终”、“失节事大”、“好女不嫁二夫”信条的,她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合乎礼教规范的人。因而她以超出常人想象的惨烈行为,一路嚎、骂,而且“撞香案”以死反抗。
祥林嫂的这一出格行为,虽可悲可怜,是她愚味麻木的表现,也是她不逆来顺受,任人摆布的抗争。她的反抗,是合乎当时“礼教”秩序对妇女要求的。她在努力争取自己“做人”的平等权利。
三、房子 丈夫 孩子
祥林嫂和贺老六结婚后,曾有再嫁的罪恶感,认为自己不贞。但她却没了婆婆的欺压,生活自由安稳,“有了房子,丈夫有的是力气”。在现实生活的满足下,她暂时抛开了精神的负担,“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她“交了好运”、“人也胖了”。祥林嫂的人生到了最辉煌的时期,一个女人追求的她都有了。可见,她不是一个顽固死守“贞节”信条,而是一个能够变通,面对现实,积极适应环境变化的人;是个对美好生活有着强烈愿望,能够力争改变自己的命运,大胆追求自己的人生权利和幸福的人。
四、捐 赎 摆
祥林嫂再嫁两年后,第二个丈夫又死了。封建礼教又要求她“夫死从子”,她还有儿子阿毛,这是她的希望。不幸的是,儿子又被狼吃了,“大伯来收屋,又赶他走。她真是走投无路了”,不得不又到鲁镇来做工。但这次不但四婶“颇有些不满”,四叔也“暗暗告诫四婶”“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而且和她一样处于雇工地位且“不杀生”的柳妈,也认为她不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柳妈还用地狱的恐怖来吓唬迷信的祥林嫂,让她去土地庙捐门槛来赎罪。在土地庙捐了门槛的祥林嫂,顿觉“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一副高兴的样子。冬至祭祖时,“她做得更出力”,照旧“坦然”去摆杯筷。祥林嫂,这位被封建社会欺压、凌辱,命运极度悲惨的妇女,在残酷的精神折磨下,还幻想通过主动捐门槛,来摆脱自己被人轻贱蔑视,死后被惩罚的厄运。她的挣扎,虽然令人心酸可悲,但她始终没有放弃争取自己做人的平等权利的追求,这难道不令人钦佩吗?
五、 疑 问
捐了门槛的祥林嫂,自认已经赎了罪,不料主人的一声断喝“祥林嫂,你放着吧!”,便彻底摧毁了她的精神家园。面对困境、面对死后酷刑的恐惧,回想自己半生的艰辛,她不能接受对自己“有罪”的判决,终于产生了对鬼神世界的“疑惑”。她发问的对象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多”的“我”,说明她的疑惑,决不是一时之念,而是经过了慎重思考的。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劳苦大众,有谁怀疑过人类社会之上,冥冥之中那个主宰人们命运的鬼神呢?“疑惑”鬼神,实在斗胆包天,这说明祥林嫂并非一般的弱女子,她确是一个有主见、善思考的人,她最终看出了礼教的虚伪,封建秩序的混乱。
六、死
林嫂终于在鲁镇的“祝福”声中死了,但她既不是饿死的,也不是冻死的,而是自杀的。自杀,要的是勇气和胆识,决非懦弱者而为之。自杀,是清醒而明白的死。她虽然受尽迫害、摧残,遍尝了人生的艰辛,但她不是弱者。在结束生命这最后的抉择中,她也会采取主动的手段。他选择死的时间“偏偏”是“不迟不早”的“这个时候”,也就是“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后,欲苦度众生,“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幸福”,眼看她的苦难或许会结束的时候。这难道是巧合吗?自杀,才符合祥林嫂的性格和鲁迅彻底否定旧制度的批判精神。
祥林嫂,鲁迅笔下一个旧中国下层劳动妇女,她最终悲惨地离开了这个既让她充满生的希望又让她彻底绝望的病态社会,她用自己不懈的抗挣、悲惨的遭遇宣告了这个社会的不合理,宣判了腐朽的封建制度、虚伪的礼教秩序的死刑,具有震撼人心、促人警醒的作用,寄予了作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拳拳之情和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今天,这一形象仍有积极的时代意义,启迪人们为构建以人为本、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而不懈地探索、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