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激活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酶——浅谈地域特色资源助推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4批次   作者:吴良盛
[导读] 富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承载着丰富的区域历史文化,贴近学生生活
        [摘要]富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承载着丰富的区域历史文化,贴近学生生活,能更好地服务于综合实践课程,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肥沃土壤。本文以笔者所在学校位居的水乡洪桥农村丰富地域特色资源为依托,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因地制宜,来积极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供同行借鉴。
        [关键词]  地域特色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新课标》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本文探讨了以本土丰富的水乡资源为依托,将地域特色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从而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笔者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紧扣课标,确定“水乡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校的社会责任感。”为此,笔者学校确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
        1.学生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考察、调查、访问等,认识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3.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
        4.认识家乡,通过对家乡人文、地理等资源的调查研究,自觉地接受良好的乡土文化的熏陶,树立建设家乡美好未来的远大理想。
         二、因地取材,搭建“水乡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平台
        《纲要》指出:“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因此,借由江南水乡洪桥镇这个有利的优势,为孩子们搭建“水乡文化”的活动平台。
        笔者依托家乡这些独特的乡土资源,通过调查、座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出发,开发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五大研究主线,分别是——文化名人线、乡土农业线、古迹特色线、支柱产业线、独特资源线,我们把将近30处人文、自然、社会资源有机的纳入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厚了学生的底蕴,发展了综合实践能力。
         三、以点带面,创设“水乡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内容
        综合实践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研究中学习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形成综合能力,突出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彰显校本课程应有的魅力。本校依托乡土资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研究兴趣出发,规划三条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研究的主线:一是研究丰富的自然资源;二是挖掘乡土丰富的文化底蕴资源;三是研究家乡企业资源。笔者依据三大主线引导学生生成活动的主题。
        1.研究如何利用乡土丰富的自然资源
         洪桥水乡素有“太湖之子”之美誉。它拥有古桥、碧岩寺、太湖度假村、图影国家大型天然湿地公园等良好的旅游资源。物产资源丰富,品种繁多:依托这些资源,笔者学校开展了《万亩大棚无公害蔬菜的研究》、《走近家乡的漾荡河蟹》、《探寻图影天然生态湿地的秘密》等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些富有地域特色的主题活动一个一个地应运而生,带来了非常可喜的活动效果
        2.开展挖掘乡土丰富的文化资源活动
        水乡洪桥是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小镇,它浓缩了历史几千年的文明史。

太湖文化,三百多座的古桥文化,“东方小灵隐寺”——碧岩寺佛教文化,几百年的赛龙舟文化等特色资源,使小镇成为一个拥有绵延悠久历史和富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小镇。
        借助这些乡土文化资源,学校开展了《我眼中的太湖文化》、《寻访端午的龙舟》、《走近洪桥的古桥》等主题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家乡古桥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使他们自觉担负起保护和弘扬家乡古桥传统文化的责任。
        3.开展巧借家乡企业资源的系列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必须因地制宜优化本地课程资源。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能自主探究、进行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条件。
        家乡是全国经济千强镇之一,洪桥镇内拥有大量的石英石、石灰石、建筑石料等矿山资源,素有“石粉之乡”的美誉;学校开展了《走进石粉之乡》和《看家乡氮化硅企业的发展》主题活动,进了学生建设家乡的热情,激发了学习的动力。
         四、导学相长,搭建“水乡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脚手架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是“前后关联,始终如一”的活动过程,要根据不同阶段的任务要求,适时开展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指导。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校本着让学生自主选题、独立思考、同伴合作、共同探究、展示自我的原则,开设基本课型:开题课、方法指导课、成果展示课、总结课等。我们的目的是以导促学,导学相长,搭建好活动的脚手架,为学生成功自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保驾护航。
1.开题课。
         生成主题,制定活动方案。不论哪种类型的活动,都要考虑活动主题的适切性。主题适合学生,学生参与热情就会空前高涨,会全身心地投入后续的实践研究;主题选得不好,学生就可能被动应付,很难使活动深入下去。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漾荡河蟹的研究》这一主题活动时,教师引导学生生成研究主题:教师让学生回家请教养蟹专业户,再到大街小巷发问卷调查之后产生出了许多问题,如“河蟹特殊的生长环境”“河蟹特殊的养殖技术”“河蟹特殊的经济和营养价值”“河蟹的科学食用方法”等。师生将问题进行归类汇总,生成4个子课题供全班学生研究。
         2.方法指导课。
         梳理问题,教师进行方法指导。这一阶段重在“讲”。通过“讲一讲”,既让活动组织者了解活动前期实施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也让学生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及时总结,推进活动的持续开展。例如,笔者执教的《如何做好采访》一课上,结合课题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播放了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录像,把鲜活的事例和生动的小故事融入课堂,合理地组织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兴趣盎然,各个有话可说,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指导课的作用得以体现。
3.成果展示课。
         活动回顾,展示成果。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析,形成结论。学生经历了开题活动、实践活动后,积累了大量经验,有了很多的收获。学生通过主题活动发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问题,获得怎样的经验,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活动过程与收获的平台。通过对活动进行回顾,小组进行成果展示,交流评价反思,活动总结,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研究成果。
         4.总结课。
         师生总结,活动延伸。每个主题最后都要有总结,通过课堂研究课,初步总结出总结课的教学模式:(1)创设情景,引出活动主题。(2)前期活动简单回顾。(3)小组汇报(学生自主汇报、教师适当点评)。(4)教师总结,活动延伸。总结课也是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环节。
         总之,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必须要走符合农村特色,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当地资源之路。利用家乡丰富的乡土资源,创造性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推动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向纵深发展,也使学生把“根”留住,而且能促进他们终身发展。我们坚信:因地制宜必将成为激活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酶”!

[参考文献]:
[1] 谌纪红.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开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10,(1):185~186.
[2] 余文森:简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1期。
[3] 摘自山东省乳山市第十二中学李玲英撰写的案例《我是班级小主人》。
【作者简介】姓名:吴良盛(出生1981年3月),性别:男(民族—汉族 ),籍贯:浙江省长兴县,学历或者职称:本科;从事的研究方向或工作领域: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