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阅读策略之 提问”帮助学生形成关键能力——统编教材背景下生态语文阅读策略单元教学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4批次   作者:彭凤琴
[导读] 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摘 要: 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核心素养呢?我认为利用好统编版语文教材的阅读策略单元,在读、议、剖的教学流程中,教会学生如何有效提问,让提问成为学生思考与学习的工具,帮助学生形成关键能力。
        关键词:  阅读策略    提问   关键能力

        2019年秋,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开始使用,新教材在强化整体性的同时凸显学生的阶段性发展,给学生多方面的滋养,根据年段的特点,提升表达能力,促进教和学方式的转变。在内容的编排上增加了阅读策略单元。在阅读策略单元教学中要融会贯通阅读策略,学会阅读方法。
        在四年级上册的阅读策略单元中,要求学生“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的阅读策略。提问的阅读策略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活力。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无痕地让学生学会提问?如何在提问策略中促进学生形成关键能力呢?
        一、读——明晰目标  自主提问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策略单元,我们要利用读这种方法来促使阅读策略的达成。初读课文时,要让学生明确目标,学会提问。以《蝴蝶的家》为例,课文有两个策略目标:一是“能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试着分类。”二是“能筛选出最有值得思考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明确了目标,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不要包揽大权,在课上把一串问题砸向学生,“读了这篇文章,你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为什么这个故事会这样?”这样习惯用问题提醒学生,学生习惯了回应问题而不是酝酿问题,这就违背了我们教学的目标。举个例子,在讲《蝴蝶的家》时,如果老师开课即把问题砸向学生“蝴蝶的家在哪里呢?”“蝴蝶的家漂亮吗?”学生肯定毫无防备之力,也无招架之功。禁锢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思考的大门也被关闭了。
        如何跳出传统华丽变身?使学生既学会提问,又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在既定目标下,进行有层次的提问。从感知到理解,由粗到细,由浅入深,层层学习。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阅读,学生提炼问题焦点,围绕问题焦点自主提问,并把问题写下来。如“蝴蝶的家在哪里?”“蝴蝶真的有家吗?”这些追寻蝴蝶的问题,比较单一,学生很快就解决了,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我们还可以教会学生用“封闭性”问题提问,如:“蝴蝶是不是有家?”再启发学生用“什么、什么时候、怎么样、为什么”这样的词语作为问题的开头。从感知到研读到鉴赏品味很有层次性。提问的层次性把握得好,运用得好,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二、议——筛选甄别  确定问题
        通过初读课文,学生对文本有了的理解,再读文本时,可以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交流,提出交流的要求:自己提出了什么问题,从不同角度提问,把问题按题目、内容、写作手法分类,小组内互相解决问题,并把本组最有价值的问题或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看看每个小组的问题展示:①蝴蝶的家会在哪呢?②小女孩为什么觉得蝴蝶的家美丽而香甜呢?③作者问什么要担心蝴蝶的家呢?④为什么作者后来不着急了呢?⑤蝴蝶安全回家了吗?⑤第一段“天是那样低沉,云是那样黑,雷、电、雨、风,吼叫着,震撼着”这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⑥有小鸟去过蝴蝶的家吗?纵观这些问题,问题①是从题目提出的,问题②是从局部内容提出的,③④屋针对全文内容提问,⑥是从写法上提问的。如此看来,通过组内交流,摒弃了价值不高的问题,如“喧嚷”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呢?使问题多样,覆盖面广,价值高,学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这样在读中感悟、思考、质疑、依学而疑,依学而问,筛选的问题更有价值,而且在组内解决问题,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有效地将提问和课文理解融会贯通,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剖——深入剖析  解决问题
        宋代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经过一读二读,学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提问和思考,但是对文本的理解是不深入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三读,抓住重点,把提问的方法深入运用,进一步明晰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童真童趣,明晰“我”由“着急”到“不着急”的心理变化。
        在三读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蝴蝶究竟有没有家?”让学生在讨论中剖析蝴蝶的家在哪里,在充满猜测和牵挂的讨论中,“蝴蝶的家在哪里呢?”作者有哪些猜测?“麦田里呢?也不能避雨。深林里呢?到处是水珠滚坠。园里的花朵是它们的家吗?”……着急牵挂的心情油然而生。“你对蝴蝶的家有什么想法?”继而向学生抛出这个问题。在朗读中,在想象中,在质疑中,在反复的探讨中,不断寻找蝴蝶的家,从麦田、森林、园里的花,从桥下到树叶下,最终难求其解,留下“着急”的心情。在无奈中留下悬念和期望。进而提出“你对蝴蝶的家有什么想法吗?”在云朵里、在填空上、在水里和鱼儿作伴……在学生大胆的想象中,带着一丝丝的期待,明白了作者“不着急了”的心情。
        课堂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在余波里,有学生提出了“你还知道生活中其他小动物的家在哪里吗?”的问题,激起了千层浪,引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学会质疑,不正是我们语文课上想要的吗?
        有效的提问,打开了一扇门,给了学生很多学习机会。黛布拉·梅尔提出“良好教学的艺术,始于我们能回答学生真正想我们提出的问题,只要他们会提问。”
        巴尔扎克:“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我们相信,在课堂生采取三读一议一剖的教学流程,不仅让学生学会提问的技巧,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借助问题深入思考、理解课文,那么我们的课堂充满了新鲜的活力,最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也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让提问成为学生思考与学习的工具,能帮助学生形成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炳南.小学高年级有效应用群文阅读的策略[J].内蒙古教育:B,2018,0(11):90-91. 被引量:1
[2] 陆劭桓.例谈把握常识性课文特点,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策略[J].华夏教师,2018,0(18):81-81.
[3](美)丹·罗斯坦Dan Rothstein  鲁兹·桑塔纳Luz Santana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 2016年8月第2次印刷.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子课题—小学生态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流程的研究(课题编号:FHB180601—总课题组(2019)第057号)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