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的常用的且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总是从问题和惊讶开始。”问题能激发学生去学习、去探究、去创新。提出科学规范、逻辑合理的问题,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甚至有学者认为,教师的提问就是教学的生命。提问的设计和应用,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方式的建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核心素养的发展。美国教育家史蒂文斯通过调查发现,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约占去课堂教学的80%。因此,针对课堂提问环节,对学校语文、数学等学科共60位老师,通过随堂听课,查阅教学设计等方式进行了统计,统计数据如下:
.png)
从数据统计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师教学的课堂提问上存在以下“六不到位” 的问题:提问目的不明确,问题科学性不到位,问题逻辑性不到位,面向全体学生不到位,提问导答、助答不到位,提问评价提升不到位。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进度,而不是为培养理性思维能力,发展理性思维奠定基础。我们的课堂提问亟待改进。
二、创新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
现代教学观要求使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据此,我们初步创新了理性思维培养的“十项基本原则。”即:目的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启发性原则、趣味性原则、针对性原则、顺序性原则、时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亲和性原则及鼓励性原则。为理性思维培养的课题研究定规定矩,使课题研究有章可循。
三、创新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
1.问在教学内容要点处,具有目的性
2.题设、问式、问域明确清晰,具有指向性
3.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具有针对性强
4.问题角度新颖,采用多样化提问方式,具有创新性强
5.问题要有思考价值,有序分层设疑,具有启迪性强
6.问题具有开发性,知识、方法、思路求异,具有适切性强
四、创新问题内容的科学性设计。
“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1.提问内容体现目的性
“知识的有序性来源于知识体系的有序性和知识创造过程的有序性。”课题组教师设计提问以教材内容为序,课堂提问体现了有序性、结构性和目的性。
2.提问内容体现逻辑性
《现代教育学》表明,系统而有条理的知识容易被人掌握,而那些支离破碎的东西往往很难被人驾驭。这就是说知识本身的体系和逻辑性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理性思维中的逻辑性来自于教师设计的提问内容的逻辑性。
3.提问内容体现启发性
古诗有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提问也当如此。只有学生达到了“愤”、“悱”状态,即“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达其辞”的最佳时机。要使问题具有这样的启发性,首先要选准提问切入点,问在关键处;二是在学生困惑处及思维定式等短板出提问;三是问题的题设、问式和问域明确、恰当,语意、措词得当;四是提问视学习层次设疑、教学目标分层设疑;五是设计好导答、追问和评价,启迪学生深层的思考和探究;六是设计引导学生提问的问题,使学生学会提问。
4.提问内容体现预见性和生成性
预设是指教学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是指在师生和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发的在预设或超预设的新问题、新情况。首先了解教材的教育价值;二是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能力,强化预设的针对性;三是预设课堂教学的宏观到微观的提问和生成;四是把握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平衡。在预设中把握生成的开发性。
5.提问内容体现趣味性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课堂提问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注意角度、方式、表达等的新疑别致,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研究过程中,设计富有情趣的提问,我们常用的方法有:故事激趣、悬念激趣、比较激趣、曲问激趣、夸谬激趣、虚问激趣。
6.提问内容体现适切性
提问适切性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 困惑、 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创新问题间逻辑结构的设计。
问题的逻辑结构,表明了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组织体系,更是揭示了知识建构的历程和思路,课堂提问只有顺应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才能呈现一系列相对独立、逻辑关系环环相扣的问题链。
1.横向推导式问题结构
学科知识中的新知识一般依旧知识为基础,普遍存在着旧知识。新旧知识之间就存在着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即因果关系。引导学生借助知识探究和认识,展开由因推果或由果索因的思维训练,把知识的横向联系揭示出来,把看似孤立的松散的知识,串成逻辑关系紧密地知识链,这样的问题结构就是横向推导式结构。
2.纵向递进式问题结构
问题的设计和提问的序列,不仅要遵循知识内容的逻辑结构,也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课堂提问的序列也应该遵循这一逻辑顺序展开。即,先提出相对直观、浅显、容易的问题,然后逐步推出抽象、深奥、复杂的问题。通常先后提出的问题之间形成递进关系。即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各问题之间相对独立,又依序递进。形成逻辑关系相连、思路环环相扣的
3.中心辐射式问题结构
由于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很多问题需要从多方位、多角度加以剖析,才能获得比较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因此,为认识某个中心问题时,就需要围绕中心问题设计向四周散射的若个干小问题。通过小问题解决形成的认识,托起中心问题的解决。
4.逐层嵌套式问题结构
逐层嵌套式问题结构多用于学科思想的整体性知识的教学。用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性、深层建构。一般由体现学科思想内涵的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构成。这是按探究领域范围大小划分的。这些问题的设计要求从学科知识的整体性出发,使设计的问题具有学科的基本问题的思想内涵。一般是先提出一个较为宏观的较大问题,再逐步缩小内涵,设计一个个小问题,抽丝剥茧一步步进入到问题的内核,构成从宏观到微观的逐层嵌套式问题结构。
5.纵横交错式问题结构
在具体课堂提问时,可以以纵向递进式问题思维路径为统领,在纵向某环节上横向拓展、或纵向推进或周围辐射问题结构,从不同的角度设计问题,将看似松散、凌乱的知识纵横交错构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综上所述,创新课堂提问设计有利于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教学素养及教学技艺的前提下,转变教师的思维方式,转变教学方式,以最优化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教学手段,在启迪思考、启迪智慧的问题下,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获取知识和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形成理性思维,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六、参考资料
1. 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2.
2. 冯忠良.结构-定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02.
3. 邵志芳.思维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1-03.
4. 林崇德.学习与发展[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
5. 郭京龙,郭志族.中国思维科学研究报告[M].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