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在青 少年中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启示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4批次   作者:赵国良 翟所玉
[导读] 近年来,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全球各国“和平教育”的理念传播
        摘  要:近年来,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全球各国“和平教育”的理念传播,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以人类命运为共同体的普世价值理念,而国际理解教育就是关注世界范围内以文化、人权为核心的国际问题,在这样的全球背景下,如何以情感和生活为切入点进行国际理解教育普及,该教育在特殊时期下有怎样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以初中阶段的受教育人群为切入点,深入解析疫情背景下国际理解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施途径。

        关键词: 国际理解教育  疫情  教学途径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塑造明天的教育—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在《计划》中明确提出以国际环境为主轴的和平教育目标,希望各国学生能够从小培养全球公民的意识,从而达到传播普世价值观,最终实现以关注人类共同命运、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这个计划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主义价值,而我国怎样在特殊时期下完成这个“乌托邦式”的价值传播,将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内容。
       
1.国际理解教育研究综述

        1.1概念的提出
        英国教育学家奥利弗曾提出一个教学理念,就是充分让学生享有国际情感权,奥利弗在实验中表明,10-15岁的学生对国际理解教育更为敏感,因此,在特殊阶段对学生灌输积极的普世价值,有益于学生三观的树立和养成[1]。
        而国际理解教育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顺应时代要求,在以人权、文化、和平教育等普世价值观的引导下,加强学生国际理解力的一种具有时代性的教育需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家间已经不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全球一盘棋”势必要求各国学生能够以正确的认识来主导自己的全球公民身份,因此,国际理解教育开始不断完善其内容,并在各国加以传播。
        1.2发展历程
        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教育领域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存在分数导向的问题,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重知识、轻意识的现象普遍发生,2005年以前,我国的国际理解教育还属于刚刚兴起阶段,而放眼于全球,加强对学生国际理解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欧美国家在学生国际理解教育方面已经有了自己独有的体系,从小意识的培养和社会环境的熏陶,使欧美学生面对国际形式和事件具有更强的意识形态。
        然而近年来,欧洲一些国家会将强权政治渗透到国际教育理念中去,在别的国家宣扬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导向,宣扬自己的政治体制和经济模式,如果我们不重视对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会让一些国家打着教育的幌子完成意识形态的倾销,因此我国从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发《计划》的倡议后,就开始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力,由于每个国家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教育体制和人文背景为依托,因此并没有一套完整的、万能的教育模式适用于所有国家,因此我国也根据自己的情况与国情适度结合,在国际理解教育领域取得了初级的、阶段性的成果。
        1.3 国际理解教育意义的集中体现
        在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只有通过教育的途径,才能让各国人民跨越本国历史的鸿沟,在普世的价值观上达到情感的共鸣,也只有充分掌握国际理解教育内涵,才能以高屋建瓴的站位去体会本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想要真正弘扬本国文化和价值理念,就不能“闭门造车”,必须着眼于全球,以人类共同体的出发点来建立世界观,对青少年来说有着十分重大且深远的意义[2]。



2.特殊时期下的国际理解教育

        2.1疫情视域下的国际理解教育
        2020年伊始,一场疫情席卷全球,很多西方国家出于本国利益开始进行价值倾销,如果我们不具备国际理解的教育意识,很容易在这样“疫情战”中处于被动位置,而教育工作的滞后会导致学生不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会让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产生偏差,因此,越是在重大国际事件中,越是要重视国际理解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普及,只有让学生在思想层面上得到养分供给,才能在疫情过后完成民族精神的重塑,唤醒生命的反思和价值[3]。
        2.2国际理解教育在初中阶段的必要性
        初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阶段,情感充沛且敏感,在这个阶段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国际思维和爱国意识,进而为其三观的养成提供坚实的基础,也只有在学生树立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完成国际理解教育,才能保证学生的思想不“行差走偏”,从而使教育发挥其根本的实践意义。
       
3. 实现途径

        3.1回归生活
        现实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无法将情感有效的融入国际理解教材,教师容易走入传统固化教学模式的藩篱中去,只注重对某些知识点的解读,但是对于类似国际理解方面这些抽象性很强的内在逻辑,往往无法精准的传导给学生群体,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模板教育,开创立体性的情感教学思维,让学生能够立足于生活,体会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意义[3]。
        3.2传统文化的回归
        传统文化是一种浓缩了的精神文明,它是一个国家在文明进程演变中汇集而成的精神体现,包含了一个国家的精神内核和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往往是在悠久的历史文化进程中建立起来的,在初中学生的教学工作中,应该将定义民族心理、建立文明认同作为传授知识的重要组成部门,加强学生与传统文化生活的往来,是传承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一环,而如何让一些式微的、小众的传统文化,走进学生视野,也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只有让学生认识它,才能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和敏感度,也只有赋予传统文化能够自持的生命力,它才能够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这对民族文化来说,才是真正的弘扬和传承。
        在学生中建立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主要是为了让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文明得以保留,在思想体系中让人群有归属感,一个民族的内核不是物质而是文化,因此文化的回归会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国际视域下的精神归属。
        3.3努力开发课程资源
        只有拓宽教育内容,才能把国际理解教育思想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去,因此应该以校方为主导开展相关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国际理解教育思想,并且在思想的灌溉下收获真正的成长。

4.小结   

        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教学体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理论式的知识体系作为重点,然而在重大国际事件中,如果不能完善学生对国际理解的认知能力,就很难传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和平文化内核,也很难创造出一个和谐统一的环境供学生成长,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国际理解教育,是人类朝着正义迈进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途径,具有十分重大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勇.中国教育报,2019(15):3-9.
【2】王亚丽.初中教育发展概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15):3-9.
【3】庞民.中学教育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报,2019,19(15):101-1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