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看,在信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环境下,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更大。而在这其中,心理健康则是非常重要的标准和依据,是个人素质当中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所以,小学教师在数学教学的实际开展中,也应该挖掘学科价值,注重心理教育的实施。以此来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让学生在局限的课程中收获更多。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渗透
前言: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不断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可以使得新课标对教育的需求更好的满足,也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的特点,是教师应该关注和重视的。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予以关注,也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心理教育和数学教育互相渗透和融合,使得课程价值得到不断的展现。
一、营造愉悦氛围,渗透心理教育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的本质就是非常活泼和好动的,但受到周边氛围和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将对其的心理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1]。所以,小学教师在数学教学的实际开展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第一步就是为学生打造愉悦、和谐的学习和课程氛围,使得学生在心理状态上始终积极。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展现良好的人格魅力、做人精神、教学风格,将生命状态和知识能力传递给学生,让数学教育在实际的开展中变得更有内涵和价值。例如,在讲解“乘法”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加强情境创设,让学生利用乘法解决问题,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如,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大巴的座位示意图,在引导学生:“现在班级学生要去秋游,共有30名学生以及2位教师,大巴可以坐下吗?”让学生思考和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设置一个开放的空间和氛围,引导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对问题进行解决等,并在后续的课程中让学生大胆的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使得心理教育得到渗透。这样就可以减少学生在学习中的紧张和压迫心理,使得学生的心理得到调试。
二、引导主动学习,渗透心理教育
在数学课程的实际开展中,在渗透心理教育时,教师也应该不断的突显学生在课程当中的主体位置[2]。展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学生在知识的探究和掌握的过程中展现更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心理教育得到渗透。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的放手,将课程中的权利教给学生。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参与更积极和主动,让心理教育得到渗透。例如,在讲解“比较小数大小”这一知识点的过程中,在回答教材当中的情境应用题时,教师就应该先让学生热烈探讨,再由教师选取学生回答问题。在这其中,教师可以选择在日常学习当中比较内向,沉默寡言的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正视学生的目光,借助微笑来让学生放松下来,缓解自己的紧张感。对于学生在这其中表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应该对这样的行为肯定和鼓励。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享受乐趣,感受到数学学习带来的趣味性。
三、深化学习体验,渗透心理教育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当中,体验式活动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3]。所以,在课程的实际开展中,教师也应该抓住这一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教育在无形当中得到渗透。在这其中,教师应该秉持着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鼓励学生以亲身体验的方式验证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也能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得到深化,让课程在实际的开展中更有意义和价值。例如,在讲解“圆锥和圆柱体积”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先为学生设置一个问题:“你认为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某位学生提出圆柱体积的=圆锥体积。对于这样的结论,在后续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开展“装沙”实验。自主的对知识进行验证。这样学生的学习体验就会得到丰富,在无形当中使得心理教育的渗透效果更佳。
四、实施激励评价,渗透心理教育
对小学生这一群体来说,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是非常强烈的。并且喜爱表现和展示自己,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可。所以,在心理教育实际渗透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注重激励评价的实施,使得预期的课程效果得到达成。例如,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的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和闪光点,对学生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充满自信,实现心理教育在无形中的渗透。
结论:综上所述,从当前的实际情况上看,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当中,教师不断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非常关键的。可以使得课程的内涵和价值得到展现,为学生的身心和全面发展助力。所以,在课程教学的实际开展中,教师就应该基于课程内涵,营造愉悦氛围、引导主动学习、深化学习体验、实施激励教育,使得心理教育在其中得到渗透。
参考文献:
[1]王桃.重视数学实验,促进学生发展——小学数学实验教学初探[J].学周刊,2020(15):85-86.
[2]刘鹏江.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的一点体会[J].学周刊,2020(15):87-88.
[3]刘建泽.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与激发[J].学周刊,2020(15):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