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期   作者:邵海磊1 田娟2
[导读] 课本的知识是有限的,而现实生活所提供的教育资源却是无限的。
        摘要  课本的知识是有限的,而现实生活所提供的教育资源却是无限的。许多课本上抽象的需要学生去理解的内容,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去理解去实践。这些问题场景的设置需要教师不断地思考探索创新。通过我校的特色课程---博识课,将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引入社会大课堂中,在陶然亭公园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猜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发现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更新观念  探究  实践

        一、设计背景: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让我们迫切反思现有的育人模式:学生囿于课本和教室,学习方式单一,获取知识途径少,无暇关注社会,缺乏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弱,以致“眼高手低、高分低能”。
         学生的学习方式亟需转变,学生的实践能力亟需提升,学生的学习维度亟需拓宽,学生的综合素质亟需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所以,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
        2015年,《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明确规定:“中小学校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课时用于开展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顺应时代大潮,首师大附中于2001年开设了校本特色课程“博识课”:每周安排半天(约4学时),带领学生走进各类场馆或名胜古迹,进行现场参观体验教学活动。这样的课程,改变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拓宽了人才培养的新渠道,开创了资源丰富的社会大课堂。

        二、设计目标:
        笔者在我校的博识课过程中,秉承“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的观点,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宗旨,通过《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这一节课,将数学教学放到了景色秀丽的陶然亭公园,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也引起了笔者很多思考。此次博识课数学活动的过程是学生经历数学文化过程,是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探求,得出有关数学结论或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开展本次活动是学生在已学习了用坐标表示平面上的点的基础上,体验用坐标来表现地理位置,感悟问题数学化。
        三、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学生应当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博识课实践活动范围广,内容丰富多彩,方式灵活多样,过程生动活泼,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自主性得以发展,是学生学习的必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是创造发明的源泉。
        四、活动形式:
        在实际场景中表示实物的地理位置,又通过表示的地理位置来验证坐标系中点的一些坐标特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分组合作,动手操作,大胆尝试,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享受数学的乐趣。通过实地操作,加深对知识的认识,让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
        五、活动流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一)准备阶段
        1、教师提前勘察场地,设计情景;
        2、确定活动小组。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按知识水平、操作能力等方面来搭配分组;
        3、提出活动要求。遵守纪律,服从安排,团结协作,认真操作,勤于思考。


(二)进行活动
         1、在操场中划出各小组的活动范围;
         2、找一些石头或者其他物体摆在不同的位置;
         3、根据实际,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坐标系;
         4、用教学三角板、皮尺确定测量的位置和距离,做好记录,并在物体旁边写上该物体的坐标;
         5、在纸上画出坐标系,找出这些物体的位置,写上坐标;
         6、结合实物,讨论表示位置的方法。
(三)汇报交流(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1、各小组代表汇报本组活动情况;
        2、各组小结思考。
         (1)如图,你是怎样确定各个景点的位置的?
         (2)你们小组有几种方法?
                (3) 哪一种方法更简单、更好呢? 
(四)发现数学(不仅仅限于书本上知识的学习,创设机会扩大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就看你有没有发现数学的眼睛。请大家在陶然亭公园里游览的同时,尝试着发现几何图形及其相关的数学现象,拍成照片回家做成ppt,第二天给大家展示。
(五)活动追踪:(将校外的实践又回归到课堂)
         1、分享活动收获;
         2、展示数学发现。
(六)活动评价:(实践后总结、反思整个学习实践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1、学生自评互评
自评内容    互评内容
(1) 你是否一直对参与的活动感兴趣?    (1)小组成员合作是否愉快?
(2) 你在活动中承担了什么任务?     (2) 你们在活动中遇到哪些困难或问题?
(3) 本次活动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3) 你们是怎样合作克服困难的?
(4) 你认为下次活动应从哪些方面加以改进?     (4) 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老师从学生活动态度,实地观察记录能力,整理材料能力,分析总结能力等方面写出对学生的评语。



六、活动反思:
         课本上得来的东西,有些感受并不是很深刻。不仅是学生的学习是这样,教师的教也是这样。对于学生来说,要真正弄明白其中的深意,往往来自生活实践中自身的真实体验,很多东西都是自己碰过壁,吃过苦头,走过弯路,才真正明白其中道理的。对于教师来说,在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的地方,必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在实践中成长,实践出真知。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学习环境、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上要有所创新。
        (1)体现在学习环境的创新。课堂由固定封闭变为开放流动,由校内搬到了风景秀美的公园,变校内“小课堂”为社会“大课堂”,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2)体现在学习方式的创新。学生的学习由课堂上的静态记忆式学习变成了动态体验式学习,由被动的倾听变成了主动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体现在多元评价方式的创新。客观、正确地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激励性,所以实践活动结束后,应组织学生进行评价。评价最主要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发现问题,为更好的进行下一次活动做准备。
        让学生自己真正去体会到在实践中成长,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
[2] 孙朝仁: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研究,《中学教育教学》, 2011年第10期.
[3] 马 敏: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特点分析,    《中学数学杂志》, 2009年第 2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