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开展中,计算思维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计算思维的好坏,对学生数学最终的学习效果将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小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从小抓起,注重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为学生后续的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
关键词:计算思维;小学数学教学;培养
前言:数学学科的开展对学生计算思维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只有当学生具备较高的计算思维,才能使得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逻辑,让学生更好的保障数学问题的解决。所以,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着重的对学生的计算思维进行培养。使得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锻炼,让数学课程更好的展现内涵和价值。
一、培养计算思维,夯实基础知识
小学是学生巩固和掌握知识的关键时期[1]。在这样的期间,教师有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那就是应该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框架和体系,使得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夯实。所以,在日常的课程教学的开展中,教师就应该不断的展现自己的引导作用,应重视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这样可以为学生后续的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使得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夯实和展现。例如,在讲解“认识分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借助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于不完整的事物,如半块馒头、一半筐苹果,应该怎样借助数字的方式进行表示和描述呢?”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投入到分数的认识和学习当中去。在后续当中,在知识讲述完毕后,教师也可以尝试着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尝试对思维导图进行绘制。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系统的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掌握。借助这样的方式在课程的学习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使得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得到夯实。
二、培养计算思维,掌握解题方法
在数学课程的实际开展中,要想使得学生的计算思维和能力得到提升,也应该让学生掌握良好的方法[2]。这样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就会轻松的应对,减少学生在学习中的迷茫感和盲目感,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高效。所以,在数学课程教学的实际开展中,教师也应该让学生结合课程内容掌握解题的方式和方法,并鼓励学生在此过程中开放思维、一题多解等,使得学生的计算思维得到培养,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问题解决方法。例如,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更好的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自由和开放。
如,在讲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过程中,教师在设定21×98=?这样的题目时,某位学生则选择采取21×(100-2)=?这样的方式。对于这样的表现和情况,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这是学生积极运转思维的表现。在课程中教师应该不断的对学生的计算思维进行开发和引导等。使得学生更好的借助计算思维在解题的过程中降低难度,更好的掌握方法,使得计算思维的培养得到实现。
三、培养计算思维,获取知识规律
在进入到小学数学后,学生才开始慢慢地接受系统性的数学学习[3]。所以,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来说,教学本身的启蒙性是非常强的。但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由于数学知识本身抽象性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不相符的,其更加喜爱形象和直观的事物。所以,在课程中教师也可以借助形象的事物锻炼学生的计算思维,帮助学生在这其中掌握知识规律。例如,在讲解“乘法口诀”这一内容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理论性的讲解,让学生懂得公式是怎样产生的?口诀是怎样形成的?在后续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以动态图像的方式进行乘法公式的展现,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得到加深,使得学生掌握知识规律,在无形当中实现计算思维的培养。
四、培养计算思维,强化计算能力
在课程教学的实际开展中,教师也应该加强知识的外延。应该在课程知识和生活间构建起桥梁。借助这样的方式以生活为背景更好的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和能力,使得课程价值得到展现。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速度、距离、时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找寻到几个人,询问乘车方式、路程、到达目的地的时间等。让学生列出表格、总结规律。让学生的计算思维在这其中得到不断的强化。
结论: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不断的对学生的计算思维进行培养是非常关键的。这样能帮助学生夯实好基础,让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加强在此方面的重视。应该借助计算思维的培养,来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方法、获取知识规律、强化计算思维。使得计算思维得到培养,让学生的学习效果一举数得。
参考文献:
[1]金晓慧.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J].学周刊,2020(15):29-30.
[2]蔡国元.基于教学情境下的小学数学“激趣”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0(15):39-40.
[3]景贺淑.小学数学微课教学与家校共育深度融合的探究[J].学周刊,2020(15):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