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期   作者:徐紫赟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大家关注和积极探讨的话题。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大家关注和积极探讨的话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是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技能,自觉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内容的获取与课堂习题的设计是分不开的。实践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培养数学解题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堂实践设计的有效性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内化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家庭作业负担。小学数学课堂实践设计既要遵循课堂实践设计的原则,又要注重实践设计的方法,体现实践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多种形式的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时调节和反馈实践,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一理念已经渗入到教学实践中。小学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题的设计时,应该从小学生认知的角度出发,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小学数学学科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在进行课堂练习题的教学设计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帮助小学生积累数学知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还应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塑造他们的情感价值观,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课堂练习题的设计在数学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应该以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及分析能力为目的,精心策划教学环节,提升课堂整体教学效率。为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习题设计效果,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突出练习重点   丰富练习内容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教育部规定一般一节课为四十分钟,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这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节完整的授课,在这四十分钟内既要进行课程导入、新知传授还要进行课堂练习巩固,因此,教师在设计巩固练习环时就应围绕学习目标,突出新课练习的重点并丰富练习题的种类,另外在设计练习时还应注意划分习题层次,这样有助于小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已学新知,完成学习目标。
        例如,教师在讲授完“认识方向”后,为了帮助学生区分东南西北,可以进行练习设计:第一、观察教室东、南、西、北的墙上分别挂着什么字画?第二、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看看同桌与自己看到的一不一致?第三、将观察到的画记录下来。这种实践操作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将“认识方向”一课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从而达到学习和应用相整合的效果。
        此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比如:直观图片、表格汇总、文字显示等多种练习方式,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教科书或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中,提到教师应注意教学环节中练习设计的多样性,改变练习单调单一模式,丰富练习的形式,以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设计练习环节,可以改变原有的评价方式,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比如 ,当老师在批改练习时可以在最后写上“继续努力”,“相信你,一定可以解出正确答案!”等这类激励性的语言。另外,在题目中利用一些新颖的命题方式,可以更好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文字题可称为“玩转文字城”,图片连线题可以称“我要找到你”等类似的题目名称,这样可以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激发解题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再有,当教师在进行“乘法口诀”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一个学生说出完整口诀,让另一个学生说出相对应的两个乘法算式。

通过这样的形式就很自然的将课程知识及实际练习结合到一起,这样的练习方式学生更乐意尝试,且更容易巩固所学知识。
         二、练习设计分层次,有益于深度思考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体现学生全面发展,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在带动全班学习学习氛围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后进生的学习状态,在进行教学练习设计时,教师应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规律。练习的层次一般分为逐项基础练习、多变样式练习以及加强巩固练习三个层次,这样能够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练习学懂、学会、并且熟练掌握。其中基础练习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个知识点,多变样式练习是为了让学生区分每个知识点的特点,而加强巩固练习旨在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
        在强化新知识、复习旧知识过程中,通过分层次进行练习设计,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巩固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中的技能以及使用技巧,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为了让学生学会深度思考,教师在设计练习题目时可适当增加难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解决几何图形中阴影部分面积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测量来计算阴影面积,然后询问学生是否有其他方法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并训练学生深入发展他们的思维。
        三、与生活结合应用   发掘学生潜力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学到的知识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教师在练习设计时,就应该帮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首先就是可以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收集,其次,让学生通过课堂上已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能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到数学知识,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不能仅仅让学生通过练习,模仿教与学过程中的思路、方法,还应该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增加练习的开放性,为他们提供想象空间,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练习操作可以让学生对数学记忆更加深刻,同时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不能够提及他们的兴趣,而通过有声有色的课堂练习,能够带动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验证,从而得出教学理论知识。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一系列道具,让同桌之间相互合租,完成拼一拼,摆一摆的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愉快地学习,又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与合作,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因此,数学课堂练习不仅停留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而且体现在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上,教师应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以达到最佳的数学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质量,我们必须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有效教学的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4-5-25日,第6版
        [2]王鸿钧.数学思想方法引论[N].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孔企平.论学习方式的转变[N].文化教育出版社,2001.
        [4]顾钟锦.中国教育研究论坛[N].中国世界语出版社,2001年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