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谢永霞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期   作者:谢永霞
[导读] 新课程教学背景下,关注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提升,逐渐成为学科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对小学教育工作的积极有效开展有较好的推动作用。
        摘要:新课程教学背景下,关注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提升,逐渐成为学科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对小学教育工作的积极有效开展有较好的推动作用。作为小学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育不仅肩负着极其重要的学科知识传递职责,而且还需要关注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科素养水平的培养。本文重点分析探讨小学数学教学期间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策略,以期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学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一、简要概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实施的整个过程期间内,注重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学科教学活动的积极有效开展,对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对学生的学科成长与发展,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新课程教学发展背景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意义内容在于以下几点:第一,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动手操作活动中对数学定义、公式进行更好的理解,将生硬、枯燥无味的文字语言内容转变为直观生动的物体形象,极大地提升了数学教学效率;第二,基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教学活动的积极有效开展,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决相应的数学学科问题,基于数学教师的教学引导,学生可以自行动手验证数学问题的解决答案;第三,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空间形态,小学数学教学期间,涉及很多有关空间观念的知识,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实践活动的开展,对空间形态有更为生动直观的认知。
        二、分析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措施内容
        (一)向学生提供良好的动手操作机会
动手操作能力作为一类实践性知识技能,只有当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情形下,其才能够得到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为此,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过程期间内,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数学教师首先需要向学生提供良好的动手操作机会。为创造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数学教师需要事先对学生的学习特性有较好的认知与理解,小学生天性好动,根据课堂教学经验可知,学生在课堂活动期间往往会呈现出喜欢“动手”的特性,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实施期间,数学教师应当对学生的上述特性加以适当合理化利用,將学生本身具备的动手能力合理有效地转移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促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
例如,“20以内加减法”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实施期间,数学教师可将班级学生随机分为四人一组的小组,每组同学一共拿出20支铅笔,铅笔数量不足的情形下也可以用水笔替代,小组队伍里随机选出一名同学出题目,其他三名同学用铅笔和水笔代表数字,解决同学提出的计算问题,这样一种教学情形下,基于数学教师的合理化教学引导,班级学生将20以内的计算过程转变为铅笔数量增加或减少的动态过程,增加了课堂教学趣味性,简化了计算内容,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20以内的加减法等相关计算方式。


        (二)注重学生良好操作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普遍具有自控能力不强的特点,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内,为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数学教师还应当基于小学生自控力不强的特性,注重并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操作习惯,具有良好操作习惯的情形下,学生往往能够防止操作误差引发动手操作活动取得失败结果,促使学生取得成功的动手操作结果,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学生对动手操作活动的自信心。例如,“认识10以内的数字”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实施期间,数学教师要请学生带上计算器和其他相关的学习工具,由于低年级学生缺乏自控能力,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期间,时常有学生拨计算器,分散学生课堂注意力,同时增加了课堂杂音现象,为此,数学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之前事先向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带来计算器等学习工具的情形下,学生应当首先将其整体的摆放至课堂左上角,待教师提示可以使用计算器进行学习活动之时,学生才可以在课堂教学期间使用计算器。在数学教师的要求和督促下,学生将逐步养成整齐摆放学习工具、需要时才使用学习工具等良好的操作习惯。
        (三)调动学生各种器官,进行动手操作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学生往往需要多看、多想、多做,从而能够从中获得较好的学科成长及发展。根据现实情形可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数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形下,学生不应单纯的模仿数学教师或其他同学的操作活动、也不应单纯的听从数学教师的动手操作指导进行相应的动手操作活动,只有当学生充分调动自身各种器官,对动手操作内容加以认真思考和体会的情形下,动手操作活动的实施效力才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学生进而才能够取得相应的成长进步及发展。
        (四)使用合理有效的动手操作内容
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看来,低年级小学生具有抽象思维难以过渡到具体形象内容的学习特点,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知识内容的理解难度,不利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活动的积极有效开展。数学学科本身与符号化数量关系、空间想象等内容有密切联系,学科教学内容本身比较概况、抽象和枯燥,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数学教师应当思考将抽象知识转变为具体化知识内容的方式,以期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清学科知识结构,正确有效的掌握学科知识内容。为此,数学学科教学活动开展实施期间,数学教师应当对动手操作内容予以合理化选用,遵循从简到易、从具体到形象的教学原则,逐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动手操作活动之中,较好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的分析论述可知,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开展实施的整个过程期间内,注重并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顺应新课程教学发展背景下的重要渠道,对学生的学科成长及发展,对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达成,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为较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数学教师应当贯彻落实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动手操作机会,注重并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手操作习惯,根据学科教学内容选用合理有效的动手操作内容,营造良好的动手操作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各项器官。
        参考文献:
[1]王紫红.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动手操作有效性的方法[J].学周刊,2019(15):80.
[2]任丽.小学数学课堂动手实践活动有效性初探[J].甘肃教育,2018(23):114.
[3]马海霞. 如何提高数学动手操作的有效性[N]. 江苏教育报,2014-10-29(006).
[4]颜秀敏.浅谈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4(26):170.
作者简介:谢永霞,女,汉,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学历本科,乌鲁木齐市第112小学,
课题:提高小学低段学生数学动手操作能力的策略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