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夏彦鹏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期   作者:夏彦鹏
[导读] 随着时代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理念被应用于初中课堂。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理念被应用于初中课堂。从前“以知识为导向的教学”,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即从“以知识为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而学生通过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知识习得能力、数学思维以及数学成绩有明显提高。从“知识核心时代”变到“素养核心时代”,数学核心素养在初中课堂中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加深塑造人的文化基础,对学生的自主发展,乃至在社会参与度中也具有重要分量。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 初中课堂 学生为本
        前言:核心素养并非先天所带,也不是不经培养就可获得的东西。它反映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也反应为学生的外在,如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知识习得能力。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需要文化基础做积淀,也需要拥有学会学习的自主发展能力,最终成为能够实践创新、并有责任担当的社会栋梁。
        一、注重概念理解,把握推导过程,打好基本功
费恩曼说过,对于一本数学书,从头往后读,不理解之处再返回来读第一章,这便是学数学的方法。这也是在强调基础的重要作用。由于数学是理科学科,基本功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又由于初中数学是对高中数学基础乃至以后大部分的数学基础的学习,从初中课堂中理解好概念尤为重要。
把握推导过程,可加重对概念的理解。教师应在课堂中推导一遍,再让学生自主推导,学会运用以前的公式概念,学习推导下一章节内容。避免学生课上“走马观花”行为,而不是只看一遍老师推导就紧接着进行下一部分的学习。对概念理解应通过多做相应习题来巩固。教师在课堂中可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理解概念,重在打好基本功。
        二、通过启发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同于过去的机械式教学、灌输式课程,让课堂变得活跃、让学生变得有活力,是现代数学核心素养理念培养下的要点。由于未来更注重创新思维,培养人的发散思维能力,此种“启发式”教学引领现代数学课堂的潮流。学生从小学转到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方面,知识密度更大,更加抽象,让学生对数学更加感兴趣。
(一)让数学与实践相结合,感受数学魅力
由于初中数学内容更具抽象性,而教师应在课堂中密切联系实际,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在学习函数“一元二次函数”的相关内容中,将形状类似于函数的赵州桥,投影到多媒体动画,让学生学习起来不觉得枯燥。课堂的生动,能让学生高效地回忆起本堂所学内容。
(二)有效的形成课堂互动,让学生爱上数学课
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主体在于学生。可以多拿时下有关热门动画人物举例,在课堂上多提问,学生便难以走神。既拥有过去教学模式中紧张的课堂气氛,又符合当下数学课中该具备的有趣性和独具吸引力的性质。


        三、适当进行拔高,拓展学生思维
为什么学习奥赛的同龄学生对比不学奥赛的学生,其思维更加敏捷、做题准确率更加高呢?其中体现出“拔高”的必要性——对知识的深度解析。这不同于过去的题海战术,而是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深度理解每一个数学知识,点串成线,线到面成体,就行成了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与思考方式。一方面加强学生的逻辑推理,这是可以用来深度学习的工具与良方。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有助于行成自己的数学体系与思维模式。
(一)加强推理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想”
推理分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我们要加强学生的间接推理能力,让学生有划分事物的能力,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思维。由于数学题不只是计算或者几何类,与实际相对应的是概率统计类。比如,学生可以根据人的国籍不同,把人分为“中国人”,“朝鲜人”,“美国人”等,也可类比理解,“人”就是划分的母项,而“中国人”,“美国人”,“朝鲜人”等就是分子项,“人的国籍”就是划分的标准。这对于理解、学习分数有很大帮助。
(二)构建数学模型,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说”
从数轴的建立开始,通过建立数轴来表达数学中,数的“正数”和“负数”的划分。数学建模从初中开始,到大学以及之后,在数学学习中一直有重要作用。由于数学建模应从实际课题中抽象、提炼出数学模型,所以需要学生对现实问题深入细微的观察和分析,又需要学生灵活巧妙地利用各种数学知识,这便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点面线体”知识的串联与不断应用,拓展了学生思维,让大脑更加灵活,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四、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类似于孔子的“因材施教”。由于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数学主旨是培养抽象思维,由小学时期的具体思维过渡。这一过程是缓慢的,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所以在教学进度上,应符合学生的接受程度。在时间上,应照顾大部分学生。对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除了中间段大部分人群外,可以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预习指导,对适应能力较慢的学生,进行辅助工作。在学生群体中实行“帮扶工作”,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帮助学生,让班集体共同进步。
        总结:
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时代,学会怎样去学比学到了什么更加重要,而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发展也愈发重要。在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培养的不是闭门造车的读书专家,而是身心俱佳、能够回馈社会的品德兼备人才。教学模式应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教师应该使得学生即使在未来并没有从事与数学相关职业之时,仍能应用在数学课堂中所学思维、所习得的思考方式发展自我、提升自我。
        参考文献:
1.马林英.数学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概念教学.[J].林区教学,2017(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马春海.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分析[J].新一代,202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