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生充满了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将小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出来有助于课堂教学,从而达到利用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目的。例如,数学知识的学习便需要小学生保持一定的求知欲。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设计一些问题,以此来调动起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引导他们对数学的学习。本文便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与“引”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以分析该模式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堂提问;教学引导;
引言:
巧妙地问题有助于教师对数学课堂的驾驭和对课堂活动的把控,同时,精巧的提问也是开拓学生思维的关键所在。依托于对数学问题的提问,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从而引导课堂教学气氛的活跃度,使学生沉浸在积极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中。虽然“问”与“引”的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表现良好,但是还需要注意其应用策略,要抓住“问”与“引”的精髓,才能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自如。
一、借助趣味知识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考
数学教学要避免强制性的灌输数学知识,而是利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来。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并结合数学知识的趣味点抓住他们的兴趣,以便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课堂问题的设计要始终围绕着有趣的数学知识点和学生的兴趣点,否则乏味的数学知识将难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圆的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个问题:一个人在一片空地上用篱笆圈地,怎么围才能使自己的地面积最大?这个问题将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变成了有趣的生活问题,既吸引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联想。
二、提问要抓住难点,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突破
在课堂上运用“问”与“引”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把握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水平,并掌握当节课程中的教学难点。提问时,要立足于教学难点,确保教师的提问具有强烈的针对性,以此促使学生对问题展开深入的思考,从而快速理清关于学习难点的突破思路。
例如,在学生基本掌握如何求取梯形面积的公式后,教师可以就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联对学生提出具有引深意义的问题。问题要有良好的思维逻辑性和层次性,以确保学生在思考时做到循序渐进。首先,可以提问:完全相同的两个梯形所构成的图形中,是否存在平行四边形?然后提问:如果存在平行四边形,那么其与梯形的面积是否存在必然的关联?又如何求得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可否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这种紧密相联的问题给予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容易的破解难点知识。
三、提问要抓准学生的困惑点并通过引导帮助其解惑
学习数学知识离不开对数学问题的研究,但是小学生在研究新的数学问题时,往往无法借助以往的经验,因而产生了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困惑。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学生的学习困惑,并在课堂教学中 将学生的困惑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再以此为突破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完成自主解惑。这种方式获得学习记忆对小学生来说是极为深刻的。例如,一些学生常常对三角形的划分产生困惑,教师可以提问三角形的分类标准是如何确定的?如此便可以引导学生对三角形的分类标准进行详尽的探讨,从而让解答学生对三角形划分的困惑。
四、提问要抓住易混淆的知识点,通过引导帮助学生甄别
数学知识包罗万象,常有一些知识点容易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混淆。为了准确记忆这类知识点,必须让学生清楚此类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和差别。教师可以根据易发生混淆的数学知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主动甄别这些知识。我们以数学中常见的质数、合数以及奇偶数为例进行分析。小学生们容易混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从而难以正确区分质数和合数。教师便可以在课堂为学生讲解质数与合数的知识后,向学生提出如下两个问题:自然数的分类可以有几种?其分类的标准又是什么?学生围绕这问题进行探讨,所得出的正确结论会形成较为深刻的记忆,从而不会轻易混淆质数与合数。
五、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的拓展探究
数学学习需要开放性的数学思维,学生应当学会如何从多个角度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以提高其数学的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性锻炼,以拓展性强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们发散自身的数学思维,进而锻炼自己对数学知识的举一反三的能力。此举有助于为学生学习更高等级的数学知识奠定一些思维基础。
例如,在学生学会图形面积的求解后,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有三个柱形物体,其底面积的大小和高度的长短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底面的形状,有等边三角形、正方形以及圆形三种。试问如何求得这三个柱形物体的侧面积?它们的底面周长和侧面积又是否相同?这种问题可以锻炼学生对图形面积知识的掌握,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解题思路。
结束语:
“问”与“引”是一种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该方法在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借助问题引导模式,教师可以轻松地对课堂教学进度进行整体的把控。但是,在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谨慎,尤其是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提问的契机是否合适,提问的内容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只有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心理,才能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引导。总之,“问”与“引”的教学方法在构建数学课堂教学环境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助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华忠.小学数学课堂的“问”“引”之道[J].青海教育,2020(03):48+50.
[2]彭婵娣.以“问”引思,以“问”促教——浅谈小学数学课堂“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2):153.
[3]钟琳.巧问引思 由思见解——试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基础教育论坛,2019(10):29-30.
[4]赵卫琴.巧问引思——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17(19):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