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为低年级学生营造‘说数学’的氛围”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期   作者:王丽
[导读] 低年级学生限于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低,在数学课上回答问题往往不够完整,或者在叙述思维过程时词不达意,表达不够完整
        摘要:低年级学生限于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低,在数学课上回答问题往往不够完整,或者在叙述思维过程时词不达意,表达不够完整。然而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关键期又在低年级。怎样为低年级学生营造“说数学”的氛围呢?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说数学”   方法
        古人云:“言为心声,言乃说,心乃思。”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而思维是内在的语言,两者不可分割。教学生“说”数学,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广泛开展语言交流活动,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叙述自己参与知识探索活动的思维过程,说明自己探索发现的数学结果,发表自己各种不同的解题见解,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困难、产生的疑问,畅谈自己学习后的收获与体会,进行思维品质的训练。
        【正文】
        低年级学生限于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低,在数学课上回答问题往往不够完整,或者在叙述思维过程时词不达意,表达不够完整。然而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关键期又在低年级。怎样为低年级学生营造“说数学”的氛围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做法:
        一、在情境表演中,引导学生放开说
        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声音、色彩和感觉去思维的,而表演这种方式就非常形象、具体、直观,易于儿童接受。”表演和教学 ,听起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然而在课堂中教学中 ,表演却能让学生触景生情、触景生智。用智慧去表达他们的数学思想,用语言去呈现他们的数学思维。
        我尝试着进行了以下的设计:情境一:先请3个同学扮演青蛙跳到讲台上,再请1人扮演青蛙跳上来。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刚才的表演吗?学生异常兴奋,争先恐后的举手。
生1:先来了3只青蛙,又来了1只。师: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生1:一共有多少只青蛙?生2:有3只青蛙宝宝出去玩,青蛙妈妈也和它们一起玩,一共有多少只青蛙?生3:有3只青蛙在捉害虫,又来了1只,一共有多少只青蛙?
然后我又让学生扮演了其它的小动物,进行“说数学”的活动,学生说数学的欲望明显增强,也敢从不同的角度去“说”。虽然有的学生的表达不符合数学的精炼,但他们的思维动起来了,在说的过程中理解了加法和加法的意义。
        这样的课堂让我感到事半功倍,学生也乐在其中。有了这一次成功的尝试后,在教学中,我经常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表演,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减法的教学中,我也同样让学生扮演小动物跳上前来,再示意他们跳走一部分。通过表演和说相结合,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在这样的表演情境中,激励学生“说”的积极性,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并在说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在一系列的表演和相对应的“说数学”中,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各种数学现象,理解了比较抽象的数学,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二、在动手操作中,促进学生学会说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这是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原则。”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的知识往往会深刻地存在于记忆之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参与。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展开,问题也才会自然而然地被学生发现,“说数学”的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数的组成这个内容时,考虑到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这个知识,而且数的组成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让学生先用小棒摆出15,这个时候让学生说说:1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几个十是指那一部分小棒?几个一是指那一部分小棒?有了实物的操作,学会理解起来容易很多。但在计数器上拨出15,单纯根据计数器来说15的组成,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怎么办呢?我改变了教材中计数器和小棒并排摆放的素材,采取计数器和小棒纵向对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三、在认知矛盾中,引导学生想办法说
        在课堂中设置矛盾冲突,提出值得思考的问题,可以形成悬念,让学生产生企盼、混乱、欲答不能、欲罢不忍的心理状态。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当学生发现不能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来解释一个新问题,或发现新知识与头脑已有的知识相悖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衡。因为人有保持认知平衡的倾向,所以认知失衡会导致紧张感,为了消除这种紧张的不舒服感觉,他们就会产生认知需要,也就是内驱力,萌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
        比如我在上北师大版一年级第二册《统计》一课时,师:我们班准备举行一项体育活动比赛,根据你们的提议,有这些项目供我们选择:游泳、跳绳、打球、跑步。你们想组织什么比赛呢?师: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好吗?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开始分组活动,只听见学生七嘴八舌的说:“游泳、游泳…… 跑步、跑步……”我看他们乱成一团,根本没办法统计,马上示意他们停止统计,并以此为切入口,促进学生想办法解决刚才的问题。于是,我及时采访各组组长:“请问你怎样统计?”组长甲说:“他们都喊游泳、游泳…… 跑步、跑步……我没法统计!”顺势说:“那该怎么办呢?能想一个办法吗?”这一问这是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大脑“动”起来了,话匣子也打开了。金欣乐说:“问何灏锛喜欢什么就记下来,再问杨少铭喜欢什么,再记下来,就这样一个一个问。”师:“哦!你的方法是一个一个的问,真不错!”我给这种方法命名为“欣乐法:一个一个地问”。梁明辉说:“你问喜欢游泳的举手,那喜欢游泳的人就举手,再问喜欢跳绳的举手,那喜欢跳绳的人就举手……”我把这种方法命名为:明辉法,即举手法。“老师!老师!我还有方法!就是喜欢游泳的站在一起,喜欢跳绳的站在一起……” 邓天为举起了手说。“哦!你太有创意了!”我把这种方法命名为天为法,即分组法。
        正因为有了刚才的问题,学生才会想办法解决问题。这一切都是学生经过思考,转化成语言表达出来,再将自己的思考付诸在行动上。在亲历各种数学活动后,找出自己喜欢的方法。儿童的思维有无尽的潜能,就看教师怎样去引导他们,让他们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坚持为学生提供活生生的“说数学”的素材,长此以往,学生个体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教育心理学》  作者:美国心理学家 桑代克
                  《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