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牵”中等生,优化班级管理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期   作者:王亚凡
[导读] 对当下中等生教育问题的症候、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以此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现实策略和可行路径。
        前言:小学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了解中等生的思维顾虑和心理特点,充分调动中等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向优生转化,防止他们分化为后进生。因此,有本文通过对班级中为数众多的中等生的学习需求、群体特征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当下中等生教育问题的症候、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以此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现实策略和可行路径。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中等生;管理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在教育体系内的不断深化,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方面,中等生的管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班主任的重视。中等生在一个班级中占有很重要的人数比例,推动中等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教育公平和教师公正的需要,同时也是构建高效课堂、推动小学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在素质教育观念的指导下,班主任要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学优生或者学困生个人方面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群体的整体发展;整体发展一定是包含全体学生在内的发展,而非少数学优生或者学困生的个人发展。因此,小学班主任在实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如果忽略了中等生的发展质量,势必会导致管理质量不高,学生差距增大的教育弊端。
一、小学阶段中等生的分类及成因
(一)学习基础比较好的中等生
这类的中等生具备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在学习动力方面不足,存在着很明显的厌学情绪。同时,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这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造成这类中等生的原因有很多。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将这类中等生的成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首先是在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上,这类的中等生在新环境下适应能力薄弱,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而班主任在入学阶段缺少对他们的关注,导致这些学生在承前启后的阶段掉链子。其次是在家庭教育环境上,大部分家长并非不重视这些学生的家庭教育,而是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养成计划。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小学阶段的课程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比较高,在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程度不同,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学习差距。
(二)学习目标明确且态度端正的中等生
有些中等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具备端正的学习态度,但是在成绩上一直止步不前;这类中等生的思想基础比较好,能够具有较强的学习自律性,但是在学习方法上存在不足。如果此类中等生一直得不到班主任的关注和辅导,很容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挫败感,最终导致学生放弃学习。这种类型的中等生成因比较简单,主要责任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身上。由于这类中等生在学习成绩和个人表现方面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导致大部分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虽然对这类学生比较省心,但是缺乏对这类学生的持续关注。这类中等生在学习过程中乐于积极学习,但是缺乏挑战困难的勇气,缺乏学习自信,最为重要的是没有反思意识,不擅长与同伴和老师进行沟通,最终导致学习能力的倒退。
(三)思想状态不稳定的中等生
这类中等生在学习纪律性上存在一定的不足,然而自身的发展期望值比较高。于是当自身的发展期望与实际的学习成绩现实产生一定的差距之后就会发生内心冲突,对待这一类中等生班主任应该作合理引导,如果引导方式不够科学,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蹶不振,最终放弃主动学习。这类中等生的成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在个人学习方式上,要强的个人性格导致其对个人发展给予了过高的期望;但是在性格上的情绪化导致在学习纪律难以控制自我,小错不断,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平常心;一般在平常的学习活动上处于中上地位,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有明显的重心偏移,导致在学习状态上极不稳定,难以应付综合性的考试活动。学生在一次次的现实打击下自暴自弃,为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其次是在个人交替教育方面上,由于家长忙于为学生谋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在家庭教育方面疏于管理,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指导,个人能力进步时得不到表扬,学习成绩退步时得不到及时的安慰与激励,从而导致在个人情绪管理、学习自律性方面的不足。
二、针对中等生全面发展的班级管理策略
(一)在日常教学中给予关注
小学班主任在课堂管理中,应该给予中等生充分的关注。比如在课堂上提问时,班主任应该给予中等生鼓励的目光,当他们鼓起勇气回答时,帮助人应该毫不吝惜地给予表扬或鼓励:“真不错”“你真棒”“再想想”……简单的话语,能够让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充满活力。
当中等生取得进步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可以是班内表扬,可以是小组表扬,也可以是私下表扬。要通过点点滴滴,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班主任的关心和关注,从而使其对班主任产生信任,使其要求进步的动机得到强化。有了班主任的关注,中层生的学习热情、荣誉感和责任感等,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设计班级活动,发掘中等生的闪光点
中职生的基础并不差,只是有些中等生的学习自信心不足,在学习自律性方面存在不足;有些中等生学习刻苦但是方式不对,找不到自己的闪光点。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指导学生进行小组间交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拓展之外里最为重的是重塑中等生的学习信心,使学生能够发现自身的优势,进而在中等生个体发展的基础上形成整体的发展。
例如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我们转入了一名新生,由于新生刚刚来到陌生的学习环境中,不太擅长和同学进行交流,成绩属于中上等,平常不善于表现自己。面对这种情况,为了推动这位同学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形成进一步的发展,我就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寻找这位同学的闪光点。我发现这位同学书写颇为工整,于是将每周的板报任务安排给她,板报内容主要是课外知识、课程知识的总结等,需要同学间合作完成。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使这位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同时还可以在合作过程中培养这名学生的自信心,有效推动了这位中等生的个人发展。
(三)优化激励制度,激发中等生的自信心
在实际的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有很多班主任都喜欢建立那些优秀的学生,但是对中等生的激励措施往往不多。中等生与优等生仅差一步之遥。因此小学班主任在设计激励制度的过程重要考虑到评价制度的合理性,通过分层奖励模式的实施,激发中等生的自信心,推动中等生的发展。
比如我在日常的奖励制度设计过程中,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激励模式,因为传统的那种只对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进行奖励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为了激发中等生的上进行,我在设计了分层的激励制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体育能力、劳动能力以及其他的兴趣爱好等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激励制度,比如“读书新秀”“劳动小能手”“体育标兵”等等,这样将激励模式涵盖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身上,有效激发中等生的自信心。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对中等生的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具有复杂性的任务。在开展中等生的管理工作时,需要班主任具有足够的耐心和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注重以生为本,尊重每个中等生的个体差异,在开展管理指导工作时杜绝千篇一律的管理模式,在管理过程中总结经验,灵活应用指导策略,从而促使中等生进入优等生行列。只有长期坚持,灵活管理,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1].提升班主任中等生教育的实践智慧[J].迟希新.中小学德育.2018(08)
[2].中等生的心理困惑——班主任工作中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J].刘贵祥.教学与管理.2017(12)
[3].让“灰色学生”亮起来——中等生问题探因及对策思考[J].付启胜.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8(Z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