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于岩峰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期   作者:于岩峰
[导读]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进行数学计算时经常会出现错误,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导致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摘要: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进行数学计算时经常会出现错误,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导致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来进行灵活运用,也会导致学生的计算出现失误。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耐心的引导,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 计算能力 培养

        引言:

引起小学生数学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同时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开放性的训练策略,运用时序渐进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并且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现状

(一)计算过程急于求成
大多数小学生在数学计算时没有深入理解题目的要求,没有应用相应的计算知识点进行深入研究,在作答过程中往往书写马虎急于求成,导致计算过程出现错误。 一些学生在抄写算式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符号错误或书写不规范的情况,导致计算过程出现错误,进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思维水平限制了计算能力的提高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水平有限,往往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从而在运用公示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例如在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学生由于思维定势在计算时没有先对括号里面的算式进行计算,导致学生的计算过程出现错误。还有一些学生在计算时经常想当然,凭自己的感觉做出答案,从而出现了答案错误。也有一些学生没有良好的运算检查习惯,导致计算出现错误。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学生的计算能力难以有效提高。
(三)没有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一些小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也会导致学生的运算过程结果出错。如一些学生在计算时没有加认真审题,错把加法当作减法;一些学生在运用运算定律时容易混淆,导致运算出错。这些不良的运算习惯短时间难以改正,更需要教师制定有效的引导策略指导学生改正。
        二、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策略

(一)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提高数学计算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在计算之前学会认真审题,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作答。在设计的计算过程步骤较多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步运算。其次,还要让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学生在作答之后通过验算能够有效发现计算出现的错误。接下来,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规范书写才能避免因符号抄写错误带来的计算,通过这些细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才能使学生的计算能力逐步提高。
(二)利用学生的易错题进行数学计算教学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平时的易错题进行总结,让学生在总结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且进行改正。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错题时,表明学生在计算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教师被引导学生针对错题进行查漏补缺,使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计算能力。例如指导学生学习“加法”时,学生在计算“2+()=7”这道题目时,要想计算出正确答案,学生要有逆向思维能力,通过思考7-2等于几得出正确答案,但由于学生的意象思维能力薄弱,导致学生容易出错。而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这类易错题时,要引导学生用逆向思维思考7-2等于几,才能让学生正确且迅速的得出答案。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
大多数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做完计算题时没有自主检查的良好习惯,因此难以发现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这要求教师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利用相应的方式进行验算,才能有效防止计算出错。在引导学生养成验算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相应的外部约束弥补学生因身心发展规律导致的没有自主验算意识的缺陷。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减法”相关知识点过程中,让学生在进行习题训练时,将“验算”作为解答要求让学生进行习题练习,学生在这种适当的外部约束下,能够逐步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进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从而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三)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的萌芽期,他们更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在计算时长期遭遇计算错误,这极有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时,要注重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这样学生才能充分激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促使自己进行计算习题练习,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计算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设置“计算能力进步奖”,通过趣味测验的方式,对于计算能力有提高的小学生进行语言或实物奖励,利用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
(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决定了其学习活动是在兴趣的驱使下进行的,教师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生动而具体的计算情境,帮助学生思考,将数学计算问题具象化,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也更加适应小学生的学习需要。 在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策略,例如在班级中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让学生在相互竞争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计算能力。例如在学习“加法”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呈现了生动有趣的情境: 草地上原来有5只羊,走了两只,现在还剩几只?学生在这种具体的情境中,通过直观的视觉感受能够更好的进行计算。

        结语:

针对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运算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然后让学生不断在错误中总结,在此基础上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提高计算能力,并且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通过培养计算能力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为后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艳忠.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8(50):130-131.
[2]朱建业.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J].学周刊,2017(05):128-1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