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目前的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学的有效性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单一性的美术知识理解。所以就需要教师将学生引入到课堂当中,并与核心素养、美育相结合,使其能够有效理解美术知识,养成美术兴趣,有综合素质的成长和发展。激励性评价的应用可以满足小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其愿意做美术知识的探究思考和实践练习,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在使用的方法上要做精细化地设计,把握激励性评价的内容和开展方式。
关键词:激励性评价;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前言:在以往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体,评价的形式都是以最终的结果为评判,在形式上也只分为优良中差,学生的接受度不高,评价的作用也几乎没有。随着素质教育的落实,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要注重美育的落实,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就要应用小学生重视评价的特点,以具体的鼓励性评价为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做主动学习,这样能够改变以往评价的弊端,并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一、用激励性评价营造活跃氛围
美术这门学科是一种无声的艺术体现,是美的展现。但是小学生对于美的认知不高,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呈现出来的是等待式的状态,并且在实践绘画、手动等活动中也不够积极。究其原因就是缺乏自信心和自我表达意识,因为惧怕错误而不敢去做尝试[1]。这种情况使美术课堂变得沉闷,学生的感受差,自主学习的性质也不高。这时,教师就要采取鼓励性评价,当有学生想要进行表达,就对其进行鼓励,让学生大胆的收出来,并在之后给予一定的鼓励,以使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发挥,营造出活跃的氛围。对于学生自主表达的激励评价可以改变学生的美术学习状态,而课堂环境的改变,对于小学生来说肯定会有思维的活跃性,可以更好地感受美、发现美,教学效率也就能够得到提升。
二、用激励性评价引导美术创新
美术需要创新以表现自身美的认识,但是在以往的美术课堂中,创新带有一定的限制,行为性不强,学生的意识也没有形成,影响了美术知识的理解程度。鼓励性评价可以针对学生的美术创新给予肯定,并将之演变为学生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其能够在激励下主动思考,积极创新[2]。例如,在《娇艳的花》教学中,教师就树立“花”的开放性主题,让学生去做绘画,然后在评价过程中,组织美术创作的展现,并对其中不同的绘画表现做激励,使学生的创新能够得到表扬,这样创新意识也就能够有所建立。
三、用激励性评价提升美术感受
激励性评价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感受,可以培养学习兴趣,也能让美术知识的表象审美逐渐向心灵美的方向发展。比如,在《设计生活标志》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事物让学生做设计,然后在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美术设计做激励评价,使美术表现能够被肯定,提升美术学习的感受。再比如,在《用彩墨画鱼》的课堂中,可以为学生呈现真实作品让学生进行鉴赏,在这其中对于学生的审美见解做有效评价,以此也能促进兴趣的提升,增强美术感受。激励评价本身就是以鼓励和引导为主,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表扬的作用,不仅能培养学习兴趣,也能引导学生做更深层次的审美思考。
四、用激励性评价促进素养建立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之一,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美术素养的培养较难实现,相关的品格和能力无法得到落实[3]。在方法上就可以应用激励性评价,从实际学习行为出发,激励学生做识读理解、表现发挥、审美鉴赏、创新思考和文化挖掘,让美术素养变成带有知识学习的过程,这样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也就会有核心素养的建立,能够发现美、创造美。例如,在《画汽车》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就先做作品赏析,在其中对学生的审美认识做激励评价,然后再组织绘画练习,在作品评价中以激励引发学生美的延续,让美术知识成为素养培养的载体。
五、用激励性评价实现个性发展
激励性评价的开展是挖掘学生的美术表现,所以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自身的见解会出现不同的想法认识,对于这种个性化的表现需要以激励性评价做合理分析,在过程中肯定学习认识,以此让学生的个性化能够得到发挥,也就实现了美术教学中的个性化培养。
结论:总而言之,鼓励性评价的运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了美术学习中,进行了美术知识的创新性学习,培养了学习兴趣,还促进了美术素养的养成和个性化的发展,实现了全面教学。但是,在教学应用中,鼓励性评价是一种策略,而不是固定的形式,教师的评价鼓励要有具体的内容和方向,使学生能够从中有所反思,并且与多元评价做结合,不能只做鼓励不做指正,防止学生感受上的习惯,从而使鼓励评价失去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慧玲,马建新.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5):106-107.
[2]王梓叶.论形成性评价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有效实施[J].美术教育研究,2020(02):145-146.
[3]成峰,高静.浅谈优化小学美术教学的几点尝试与思考[J].学周刊,2018(22):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