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公众参与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提高公众参与效率,还能提高环评效果,助推环保事业的发展。但就目前来看,公众参与还存在诸多不足,因而必须在这一过程中认真分析存在的不足,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公众参与机制的应用效果。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公众参与机制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做出以下几点探讨。
关键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
一、公众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重要性
从项目建设部门和决策人员的角度来看,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能够深入分析项目施工中的问题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就能够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减少决策后问题的产生,提升项目决策的质量;从被环境影响的公众角度来看,能够及时了解工程项目的实际建设,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就可以推动工程建设的有效实施;从新闻媒体的角度来看,通过宣传和报道项目中的公众参与,能够提升公众的环保理念和法律意识,使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
二、公众参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问题
1、公众知情权问题
公众知情权为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提供了基础。现阶段,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信息发布主要通过公众媒体和媒介传播实现,建设单位会将项目信息在单位网站和相关管理部门的网站中进行公布,但公众不会浏览这些网站,无法获取更多的信息。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征求公众意见的最短期限是10个工作日。在公示过程中,若建设单位无法满足公示期限最低要求,公众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做出准确判断。
2、公众参与权问题
在现代化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公众参与权问题是其中的关键内容。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公众参与方式往往是问卷调查方式,但调查问卷无法准确地分发给相关人员。并且,问卷调查中的问题普遍是建设单位和环评单位设置的,这些问题缺乏技巧性,未涉及项目特性等内容,公众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公众参与只是一种形式,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公众表达权问题
在开展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中,公众可以使用信函、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在公告起10个工作日内向建设单位、环评单位提出意见。但是,建设单位和环评单位在处理公众意见的过程中,无法针对公众问题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使得公众表达权受到了一定的约束。
4、公众环保意识问题
在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公众普遍缺乏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部分群众的环保意识有待提高,普遍认为个人的力量比较微小,需要借助政府才能够完成环境保护工作,且个人意见未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如在某沿海项目开展过程中,公众只关注项目的进展情况,如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占地、拆迁等问题,却不注重项目建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策略
现阶段,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提升,也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主要表达公众对环保诉求、建设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为了提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参与的水平,相关部门需要制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策略。
1、注重建设项目环评审批阶段的公众参与
首先,相关部门需要认识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重要性。由于审批阶段是建设项目确立实施的重要阶段,相关部门需要以制度化形式凸显公众利益。我国法律保障体系中明确规定了公众利益的优点,实现公众利益的制度化,能够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合法性和实用性提供保障。并且,制度化的确立可以根据法律条文中的规定完善并定位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其次,相关部门需满足公众程序性环境权的需求。公众程序需要具备公正性、公平性特点,公众参与过程中需要由公众程序完成,而公众程序又是法律程序中的关键内容。在新时期的发展中,我国法治机制日益完善,公众程序性环保正在逐渐发展为先进的司法流程。
2、完善公众参与方式
问卷调查是我国公众参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方式,相关部门需要根据人群比例合理地设置问卷调查范围和发放数量,确保问卷设计的技巧性和针对性,体现出建设项目的特性和环境敏感性问题,加强和群众生活之间的联系。再次,相关部门需要引进更多的渠道,如专家咨询会、公众意见听证会、电子邮箱等,使更多公众参与进来,保障公众的参与权。
3、加强公众参与宣传
3.1积极宣传环境知识
相关部门需要注重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方式技巧,不断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并加大对环境知识的宣传力度,引进广播、公益广告、杂志等公众参与方式,举办宣传讲座和状态栏目;还可以在校区中开展环境保护知识竞赛活动,使得公众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升公众的主人翁意识。
3.2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为了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相关部门可以在教育的基础上,传承并发展环境保护。学生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希望,还是环境保护的执行者和参与者,教师可以针对环境保护问题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还可以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环境保护的学习和互动活动,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
3.3、完善环境保护参与制度
在社会的发展中,相关部门可以利用媒体宣传环境保护案例,并设置宣传海报,招募环保志愿者、策划环保宣传小组,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发挥出舆论的监督作用,促进公众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宣传中。
4、应该明确听证会的执行标准与范围
现代化法律程序中应该体现出透明、公平、公开等基本原则。我国法律程序有其鲜明的公正性与透明性。其中主要体现在“听证会”实现与应用上。“听证会”在我国发展较早,是现代法律程序中最为民主化的重要呈现形式之一。在建设项目审批时期,公众参与可以通过“听证会”的形式得以实现。另外,听证会在我国具有一定的协商性与代表性,是融合诸多元素的价值体现,是能够充分保证民主决策的重要承载平台。因此,在建设项目审批环评时期,公众参与可以通过听证会,对其建设项目是否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与影响民生进行听取分析,如建设项目存在较为严重的污染环境问题,公众参与可以通过听证会集体投票表决的方式进行反驳与恢复,法律机制会给予听证会一定的法律保障与法律权利,作为下一步赋值法律程序的有力凭证与依据。
5、应该设置合理的公众参与时限
由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并不是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够完成。其环评过程需要相关环评技术的运用,其中包括人力、财力、设备等。对其样品与污染源的采样都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应该设置合理的公众参与时限,至于具体时间应该根据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与环评技术的投入应用,在相关法律程序与体系的保障下,为公众参与设置较为合理的时间限制。其次,对时限的确立不可盲目草率,应该科学、合理,即体现出我国法律对公众参与建设项目环评的重视程度,又可以充分认知出该建设项目是否环保的实质证明,对其公众参与的时效性与法律保障的作用性打下良性基础。
结束语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其中的关键内容,相关部门必须予以重视。因此,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深入分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先进的公众参与方式,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的法律保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8(10):101-102.
[2]彭松.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环境与发展,2018,30(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