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性认同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反思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8期   作者:段尚
[导读] 土地问题是千百年来备受关注的名生问题

        摘要:土地问题是千百年来备受关注的名生问题,人们的食住行都与土地密切相关。现在城市化的建设让土地原有的使用格局遭到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封闭式的土地利用模式不能解决当今社会的土地利用需求,也无法解决因土地问题而产生的矛盾。本文就地域认同角度出发,结合人地关系,对土地利用规划模式进行反思。
        关键词:地域性认同;土地利用;土地规划模式;反思
引言: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土地利用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自上而下”封闭式的土地利用模式主要考虑政府、企业用地需求,难以解决公众对土地的利用需求。城市化的建设改变了许多人原有的居住环境,人们也逐渐适应了新的土地规划模式。
1、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人们对土地的利用都是确保耕地需求、解决居住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耕地可以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却难以对人们的生活有一个质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城市生活工作,这便让城市的土地紧缺,农村的土地却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现在的土地规划要“以人文本”,对土地的利用进行协调,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土地规划是一个社会建构过程,以人的利益出发,满足人的要求。国家现在已经从经济生态及技术等领域探究土地的利用规划,但现在需要着重考虑的是复杂的人地关系的构建。地性认同理念是人地关系的重要理论支撑,有利于构建土地利用规划模式,但是如和更好的将地域认同与土地利用模式相结合呢?
2、基于社会建构的地域性认同理论
         2.1地域性认同的社会建构概念
         社会建构论来源于现代西方心理学,是当今的一种潮流思想,它也被称为“社会构建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现象是社会所构建的,知识也是通过历史的沉淀人类的协商所建构的,人类通过自身对事物的不断认识构建着新的世界。
         地域形成便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在历史的沉淀中,人们通过自己对地域的认知,通过文字、制度的运用,共同建构人类地域认同感。地域认同是人类所建构出来的,不同群体对不同地域有不一样的认同感。【1】
         2.2整合人地关系的地域性认同理论
         地域性认同的是指个地方的认同,这种认同感是人心里区别其它方对某个地域产生的特定情感,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外部客观因素、内部主观感知。外部客观因素是指人们通过对群体的表现和行为,对该地域与其它地域进行区分,根据外部客观因素对该地域有一个认同感。内部主观感知是人在受外界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对地域产生独特的依赖感与情怀,从内部主观感知对地域认同感探知可以探究人们对地方的主观情感,地域文化及内在事物对人们的重要性。
3、土地利用规划模式的反思
         3.1封闭式与公开式土地利用规划模式
         国内外对土地的规划大多是“自上而下”的封闭式规划,及“自下而上”的公开式规划。“自上而下”利用其封闭式的特点进行规划,主要考虑政府、企业用地需求,往往欠于对公众的需求考虑;而“自下而上”的公开式规划则是通过规划者与社会主体进行协商,采纳公众意见对土地进行规划。两者规划模式针对性不同,有利有弊。【2】
         3.1.1封闭式土地利用规划模式
         我国对一些土地的规划是直接将土地落实到省、市乃至县。地方政府对这些土地进行规划与细分,确定哪些是农用地、哪些是建设用地、哪些是未利用地,当地政府根据自身区域的发展需求,将这些土地进行规划而非征取公众的意见。传统的封闭式土地利用,认为自身的规划比征取民众的意见根据科学性与合理性,规划者将自己的规划方案假设是公众的意愿。地方政府过于注重工业的发展,将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使得耕地保有量指标不断降低,同时也让政府对土地规划的公信力降低。规划者在对土地建设规划时,认为那些有着抵制态度的人不可理喻,阻碍了地域的发展,将反对者定义为自私自利、目光短浅,以此来降低反对者的反对力度。这种封闭式土地规划不利于政府与公众的情感培养,让居民对土地规划接受程度不高。


         3.1.2公开式土地利用规划模式
         “自下而上”的公开式土地利用规划模式是在征求民众意见的前提下对该地域进行规划。规划者与民众的联系,可以了解双方的需求,在有效协商后双方达成共识,避免了意见不统一产生冲突。民众公众的参与,加强了其对政府的认同感,也有利于土地规划后建设的进行。土地规划对土地的有效利用,不应该只由政府或相关单位决策,还应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建构一个全民参与的规划过程。【3】若把公众置身事外,将会丧失公众对该地域的责任认同感,不利于社会的长期发展。
3.2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地域性认同效应
         土地利用规划是针对土地资源紧缺、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制定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方案,通过社会公众的意见需求,建构新的人地关系,不同的土地规划模式对人地关系构建的影响也有不同。地域性认同与土地规划密切相关。
         3.2.1地域性认同与土地利用互为影响
         地域性认同与土地利用之间关系的构建,是以公众对地域的认同感为主而进行的土地规划,协调土地的利用。地域认同感给予了土地规划一个方向,让土地规划朝着社会主体对地域认同及其需求进行。土地规划可以协调多方面的要求,让民众对该地有一种归属感,使他们有着一定的自豪感与地域认同感。【4】
         3.2.2空间规划是塑造地域性认同的过程
         空间规划是指将地域进行结构的划分,形成不同层次的自然、社会现象,将地域划分成不同的主体功能区,赋予人们对该地域新的认同感。它的本质则是将空间格局按照居民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划分,将制度进行重塑,加强居民的地域认同,形成良好的空间责任意识。公众根据合理的空间规划带来的优点,可以加强自身对此规划认同。
         3.2.3地域性认同建构是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的基础
         要想让土地规划合理有效,不仅要满足各方面的用地要求,也要从公众考虑。社会建构论认为一切社会建设都是以人为本,满足社会需求的行为。让公众参与土地的规划过程,可以构建政府与公众的信任关系,避免矛盾的隐患,加强居民的地域认同感,提升公众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民主意识。
         3.2.4地域性认同机理是土地利用规划促进区域发展的关建
         土地规划实质上是对土地的利用进行管理,解决土地紧缺的问题。但土地规划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本着人道主义,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的发展,区域让人们有一个归属感。区域的认同感可以作为当地政府对居民有效管理的一种策略,提高公众对当地的责任意识,构建生态和谐的发展区域,减少当地人才流失的情况。【5】
         土地利用规划单位要结合地域性土地利用特点及公众意见进行合理规划,如:伊犁凹陷盆地降水充沛,公众以农民为主要团体,农用地以水浇地、建设用地以“庆华”“伊泰”等企业工业园区为土地利用规划主要方向;在以塔城阿勒泰为代表的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公众以牧民为主要团体,农用地以人工牧草地/天然牧草地、建设用地以公路用地、风景名胜设施用地等为土地利用规划主要方向。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结合地域性公众意见,满足公众“地域性”需求,是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发展,是提升政府公信力及公众幸福感重中之重的环节,亦能达到更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结语:
         总而言之,土地的利用规划亦属于社会建构过程。区域建设的现代化不能主观臆断,要结合公众的意见进行建设,提高公众的地域认同感,注重人地发展的合理,统筹协调增长。国家也应注重起来,完善土地规划制度,以公众的需求出发,科学合理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彭建超, 钱畅, 吴群. 基于地域性认同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反思[J]. 人文地理, 2015(2):134-140.
【2】李晓滨. 生态功能优先的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模式研究[J]. 中国民商, 2018(3).
【3】李晓飞. 关于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指标控制模式分析[J]. 现代农村科技, 2019(7).
【4】陈娅萍.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城市地理, 2016(1X).
【5】周晓. 基于生态理念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探究[J]. 魅力中国, 2017(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