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8期   作者:都国锦
[导读]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空间信息系统,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处理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空间信息系统,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处理,进行一系列的空间运算和分析,从而解决复杂的规划、决策和管理问题。随着全社会对地理信息及应用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GIS在基础测绘、国土资源管理、城市管理、交通运输、公共卫生、社会经济统计、石油勘探、农业、气象、地质灾害等各行各业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尤其在地质灾害预测和分析上,展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地质信息空间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分析功能,让地质信息数据“活”起来。
         关键词:信息系统;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整合了地理学、信息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将真实的地理实体抽象成空间位置等地理数据,经由采集、存储、管理、转换、处理、显示等流程实现地理系统功能在视觉、计量与逻辑层面上的模拟,通过计算机程序的运行与数据变化建立对客观世界的仿真模型,为相关管理、决策提供服务,在土地测绘、城市规划、灾害监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就是GIS系统是一种对信息处理收集的一个数据库系统,将各种地理空间的实体,如居民区、街道等通过图形和的表达和标注来表示,根据实际地理位置的设备布置、线路、参数等实时展示出来,展示配电网的实际分布,有利于配电网自动化的发展,同时地理信息系统是由三个子系统组成,一个是基础设置系统,一个是实时运行系统,一个为查询输入系统,将相关的信息收集整理并储存,然后就能够实施监测,实现配电网的调整,对施工等进行监管,促进了配电网自动化的管理工作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有:空间数据采集、地图与图形的编辑与显示、地图的修饰功能、地图的分层处理、属性数据的录入与查询、数据的通讯功能、拓扑关系分析、缓冲区分析、叠层分析、空间集合分析、网络分析等。在配电网自动化的应用过程中,主要发挥的功能有以下几种。第一,设备管理功能。配电网的各种基础设备较多,因此日常对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是一个重点问题,这关系到电力是否能够正常应用,因此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来对设备进行逻辑编码,从而能够从数据库中对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第二,施工现场控制功能。配电网的工程量大,因此就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对施工的现场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能够使相关的人员直观的了解到施工现场的情况,从而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制定和的方案,有利于对施工工作的进一步优化。第三,模拟功能。由于很多的设备无法进行实际操作,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模拟操作,促进工作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调整。第四,自动布线功能。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配电网的自动化,准确的控制施工的参数,从而提高了施工质量。总之,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在配电网自动化中,能够有效的控制施工情况,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促进了配电网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为各个领域发展产生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同时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便利。因此,我国需要将地理信息系统广泛应用于农作物评估,以及水土流失环节和地下水资源评估等,为后续相关发展提供支持。
         (一)地质灾害评价和管理
         整个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人们对各项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借助具体功能特点,将地质灾害信息传入到信息系统之中,让空间信息管理系统显得更加健全,并对存储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帮助人们了解地质灾害分布信息,并将灾害等级和灾害出现原因呈现出来,做好地质灾害出现地点的预测。更为重要的是,在地里信息技术的作用下,滑坡灾害情况也能有效体现出来,展示出该类灾害的具体特点,以及动态、静态因素对其影响程度,最终实现对滑坡灾害的全面性评估操作,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预防措施。


         (二)地质灾害危险度划分和评估。
         因地质灾害出现的原因有很多,所以实际地质灾害出现具备不确定性特点。在地质因素的相互作用之下,人们无法对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进行正确的评估和分析。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作用下,工作人员可以对具体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得到精确数据内容,再借助合理的评价指标预估,以及模型建设,将地址灾害危害等级展示出来,为后续灾害预防提供基础。相关管理人员同样可以借助于数据分析结果,制定正确的决策内容。
         (三)数据采集与存储
         将GIS应用于测绘工作中,主要利用栅格、矢量存储的方法进行空间数据与非附加线性数据的整合,实现非空间数据的存储。其中栅格存储涵盖存储单元的行与列,需结合地面单位网格宽度确定栅格数据分辨率;矢量存储则利用几何图形的点、线、面表现实际对象。在开展测绘工作时,可通过扫描聚酯薄膜地图获取数字信息,结合GPS系统传递信息、确定位置坐标,或配合遥感技术完成数据采集。以土地测绘为例,应结合具体的土地测绘目标、尺度进行数据存储方式的选取,例如针对斑块尺度的耕地、宗地、建设用地数据,应选取矢量数据的形式存储,能够实现位置信息的精确描述,并展现出土地权属、利用现状、变动情况等信息;针对区域尺度的土地数据,则应以栅格数据的形式存储,配合地面GPS信息、遥感数据进行校正,实现对土地利用变动情况的精确监测。
         (四)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
         借助大数据基础平台,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整合之后,提供给城市综合管理指挥中心,便可以将地质实时运行信息在GIS地图上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展示。如,某城市设置了7个展示专题,分别为地质基础设施展示专题、地质运行态势展示专题、智慧环保展示专题、气象信息展示专题、数字城管展示专题、地质视频资源展示专题、社会综合治理展示专题,在中心大屏上,可以直观展示不同专题,并可以任意进行切换。该市大数据服务管理中心的数据显示,其大数据基础平台,进行了大量的数据整合,包括省、市资源目录,多达1523条,与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对接的数据含量更是高达4200万余条,实现了信息资源与服务的全面集成共享。同时,该地质综合管理指挥中心,已经接入全市37000多路视频监控及46家单位80多个信息系统,加载了城市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的50多个图层数据。利用“城市一张图”,可以全面展示该市基础设施、态势、城市综治、气象信息、便民服务、智慧环保6个领域的宏观运行状态,为实现对地质运行状况的全面、及时掌握提供了良好的数据支撑。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很多领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多维信息数据分析创造了有利条件。该系统能够从数据单一性角度着手,让分散性系统变得更具综合性,向多媒体GIS智能化等先进系统方向发展。将GIS应用于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不仅能够帮助公众得到更多精确的地质灾害数据,对灾害的前期预测、分析和指挥救援等后续工作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以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8(04):157+159.
[2]曾钱帮,何小萍.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及其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2005(04):23-25+33.
[3]赵书德,李录录.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J].测绘技术装备,2004(01):35-36.
[4]白晓华,王志荣,洪嘉祥.地理信息系统在城镇地质灾害防灾规划中的应用[J].甘肃科学学报,2002(04):41-44.
[5]冯春涛.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地质灾害承载体易损性区划中的应用[C].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1:368-3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