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攸县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排放的污水量也越来越多,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压力也逐年加重。城镇污水收集与处理,保护水环境质量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更是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
关键词:水环境;污染控制;治理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排水管渠破损、堵塞现象严重
1、管渠破损严重,早期铺设的排水管网基本上都是采用砖砌排水渠和钢筋砼管,建设标准偏低、管材质量较差,加上施工质量的影响,造成排水系统变形、破损、渗漏。根据2014年攸县县城排水防涝设施普查报告显示,通过内窥检测排水系统1876个检查井,2066段排水管,统计发现缺陷2879处,结构性缺陷错口587处、异物穿入417处和支管暗接384处,占结构性缺陷总数的86%以上。
2、管渠淤积严重,从事制造、建筑、洗车、住宿饮食等行业的污泥、污油、食物残渣等未经预处理直排城市下水道,加上洒水车冲洗马路夹带泥沙,和未定期疏通清淤造成堵塞严重,调查时发现管内大量杂物,部分下水道淤积达到75%左右,严重影响管道过水能力。根据2014年攸县县城排水防涝设施普查报告显示,功能性缺陷砂石、淤泥沉积959处,障碍物216处和树根60处,占功能性缺陷总数的90%以上,严重影响过流。
3、管网建设缺乏统筹性和系统性,管渠设计不合理,截面时大时小,上游管径大于下游比比皆是。排水系统建设主体众多、时间跨度大、资料存档不齐等原因造成没有进行统一规划和控制。
(二)城区污水收集处理率低
攸县老城区排水系统雨污未分流或分流不彻底,城南片区等地方尚处于无组织排水状况导致大量污水排入水体。攸县城区已建成两座污水处理厂,其中攸县首创污水处理厂总设计处理能力5×104 m3/d;攸县工业园污水处理厂总设计处理能力1×104 m3/d正在试运行。已建成三座污水提升泵站,其中西阁污水提升泵站,设计处理能力2.5×104 m3/d,近期正在进行提质改造处理能力5×104 m3/d,土建预留远期10×104 m3/d;东城新区污水提升泵站设计处理能力0.5×104 m3/d,四亩湖污水提升泵站设计处理能力1.5×104 m3/d。雨污合流制直接造成阴晴天气日处理量不足4万吨,雨天满负荷甚至需要由污水提升泵站直排,污水收集处理率低。由于城市扩容发展较快,排水设施建设跟不上发展的速度,污水支管和入户管接入滞后,未达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的目的。
(三)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慢、试运营效果不明显
根据攸县乡镇及街道污水处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实施情况,攸县2018年启动12个建制镇及1个街道共13座污水处理厂建设,总处理规模为15800m3/d,铺设管网92.834km,项目估算总投资为32390.21万元(其中厂区工程5103.70 万元,管网工程28156.32万元),目前仅建成4个,其余还在建设中。就乡镇污水处理厂试运营的情况而言,仅建设主管网,不组织支管和入户管的接入,收集到的污水量远低于设计处理能力。
二、处理措施与建议
(一)雨污分流制改造,确保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加强管理信息化。
在东城新区和新建住宅、学校等全面实行雨、污水分流,对老城区利用棚改、老旧小区改造等进行雨、污水分流改造和入户管的接入,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的弃流、截流设备和技术对雨污合流管渠进行改造,使污水不通过雨水管渠系统排入水体,非降雨时段,合流制管渠不得有污水溢流进入水体,到2025年底争取攸县建成区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根据攸县降雨规律、暴雨内涝及水环境污染风险情况,结合气象、水文资料,在建立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基础上,争取实现管网数据可视化,加强雨污水排放管理,提高城镇内涝及水环境污染防治水平。
(二)狠抓源头治理,健全排水管理长效机制,规范城市排水许可管理。控源主要是对径流污染的控制、雨污混接改造等措施。关键是对断头污水管和末端直排口的截污与封堵,以及合流制排水口溢流和分流制雨水的污染控制。同时采用植草明沟、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等措施进行源头减排,降雨过程前期污染物浓度极高,给水体带来的污染很严重,通过源头减排措施,使初期雨水在进入水系之前得到收集、沉淀,达到初期处理的目的。污水处理厂雨天超负荷,旱天半负荷以及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几乎无污水处理,充分证明对于入户管要应接尽接,在老旧小区改造的项目中没有捷径,挨家挨户接入是最有效的手段。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管理办法》、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规范管理城镇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证的通知》和《株洲市城市排水许可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要求,建立健全城镇污水排水许可办事程序和管理措施,尽快将建筑工程临时排水许可和正式排水许可证的发放工作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将城市排水许可纳入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狠抓源头治理。逐步加强对接入市政管网的从事工业、建筑、餐饮、医疗等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的监管,有条件的情况下,建立完善住建、城管、生态环境等多部门执法联动机制,有效遏制污水、污泥的偷排、超排和违规排放。
(三)定期清淤疏浚,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首先要加强对高排渠的修缮和提质改造、低排渠和排水管网的清淤工作。对φ800mm以下管道进行清淤时,采用压入式竖井车抓取检查井和雨水收集口沉积的淤泥,挖掏式管道疏通设备疏通管道内淤泥,最后采用高压冲水方式将管道内淤泥彻底清除。针对箱涵等复杂工况通过负压吸污车进行清淤,由高压水枪切割、粉碎土体,形成泥浆和泥块的混合,由负压吸污车及其输泥管吸取清除。市政园林处等部门应对管网的疏通养护、修复维护以及接驳改造定时、及时,建立健全运营管理长效机制才能彻底解决城市的内涝及水环境污染问题。其次要加快推进提升泵站提质改造、跃进水库黑臭水体治理等项目的推进,对于摸排发现的长距离缺乏检查井的管段增设检查井。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以及与其相连接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在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时,需就排水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征求城镇排水主管部门的意见,形成齐抓共管的机制。
(四)融入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促进可持续发展。城市发展导致地面硬化率增加,原有的滞蓄、调蓄功能逐步丧失,“重地面、轻地下”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理念,导致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偏低,日常管理缺失,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显得刻不容缓。按照建设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要求,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协调城市生态保护、土地利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关系,地上设施和地下设施的有机结合,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生态格局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同时,积极探索适合乡镇污水收集处理的新模式,避免大范围、长管道收集处理,合理设置分散收集处理的人工湿地,重复利用大自然自身的调蓄净化能力,努力实现攸县城镇水环境安全。
参考文献:
[1]陈宇亭,欧阳峰.当前城镇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分析[J].环境与发展,2018,30(3):71-72.
[2]饶曼周.农村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分析[J].湖北农机化,2019,0(8):17-17.
[3]高建斌.当前城镇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分析[J].居舍,2018,0(19):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