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地区各类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8期   作者:吴佳 徐红超 王晶晶
[导读] 微生物指标是评价水质清洁和净化效果的重要指标
         1、摘要:微生物指标是评价水质清洁和净化效果的重要指标,当饮水不良或受到污染时,易引起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霍乱等肠道传染病的暴发或流行。         因此,应把微生物指标作为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的重点。随着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逐步规范,我市部分旧小区,郊区饮用水和环境卫生状况形势十分严峻,农村居民虽然已经饮用自来水,但饮水安全隐患仍然存在。原因主要是多数村级水厂没有消毒设施和化验设备,多数地下水源的水厂没有经过净化和消毒处理直接供水,不能保证水质卫生达标;农村生活、生产性污水均未作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极易造成对饮用水源的污染。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是饮用水受到人畜粪便污染的重要指标。

2、资料与方法
         2.1材料:生活饮用水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地下水, 一是地上水(水库蓄存黄河水和雨水),城镇多数由自来水厂集中供水,乡村则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取水相结合,根据用水情况我们每年对地面水(水源水、岀厂水、末梢水)及农村分散取水的井水分别按标准进行采样,选择集中式供水单位的自来水厂生活饮用水、农村村寨居民相对集中且饮用人口较多的生活饮用水为观察单位,釆集地面水(水库水、河水、塘水、溪水、湖水、河水)和地下水(井水、泉水、溶洞水)水样进行检测 。
         2.2方法:按《GB/T 5750 -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的要求每月或双月采水一次,送细菌室进行细菌计数,培养检验(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艾希氏菌按多管发酵法)。
         2.3水样釆集、保存及检验方法 《GB/T 5750 -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o
         2.4水质检验项目 细菌学指标: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艾希氏菌。
         2.5检测指标质量控制 细菌学指标质量控制:无菌室紫外线灯管,定期更换符合要求的紫外线灯管;无菌室空气质量要求,用直径9 cm营养琼脂培养皿暴露在实验操作台上5 min, 37℃培养48 h,菌落总数小于1为合格,各项实验空白对照为无菌。
         2.6评价标准:按国家卫生部批准的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评价,地下水按《GB/T 14848-2017 地下水质量标准》中表1水质标准要求。
3、结果
 

3.1共釆集水样品927份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检测合格率见表3
表3 饮用水质菌培养合格率(%)


4、讨论
4.1本市饮用水细菌污染分析。
4.1.1生活饮用水被细菌污染的后果比较严重,它容易引起肠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大肠菌群是致病菌,是判断水质受到细菌污染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我们检测的重点。
4.1.2出厂水、末梢水菌落总数与其水源水菌落总数呈正相关,说明水源在生活饮用水安全方面占有举足轻垂的作用。影响菌落总数的因素很多,有消毒剂的品种、投放剂量、作用时间、水源水的水质等。
4.1.3农村饮用水细菌学指标合格率明显低于城镇,其原因主要是水源周围无防护设施,周围有粪坑、厕所、牲口圈、垃圾堆,造成水源污染。
4.1.4城市小区有一部分不达标,原因分析是小区建筑年代长久,饮用水输水管材陈旧老化导致,部分小区属于二次供水,对于二次供水的水箱监督管理不到位,极易滋生细菌,导致水源污染,另外部分新小区虽然菌类指标达标,但是由于输水管材质量良莠不齐,会出现物理感官指标例如色度,臭和味等出现明显异常。
4.1.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饮用水健康的需求增加,普遍家庭购买了饮用水的过滤装置,但是过滤效果大部分消费者并不了解,有些过滤装置宣传是可以不用将水烧开直接可以生饮,有些用户使用过滤装置不更换滤芯,过滤效果降低是一方面,滤芯是否已经滋生细菌,我们不得而知,需要专业的机构进行检测。
4.1.6从总体情况来看,全市地下水好于地面水,集中式供水好于分散性供水,岀厂水好于末梢水.,深井水好于浅井水,细菌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污水流人蓄水池或渗人井内引起污染、水质消毒不沏底等。

4.2防止饮用水被细菌污染的对策,
4.2.1加强保护饮用水源地力度.成立专门机构对水源地进行管理,实行饮用水源的统一管理制度,确立单一权力结构和单一行政领导系统,实行饮用水源的集中管理。
4.2.2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执法效果应争取同级政府的支持。 与城建、环保.水利等部门的协作,采取有效措施、针对供水单位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切实加大供水卫生执法力度.强化供水卫生执法效果。
4.2.3在农村要加强卫生知识宣传教育,自觉保护好水源加强农村地下饮用水安全保障适用技术研究;确保农村村民喝上安全卫生水,有效的预防肠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提高卫生意识,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电视、广播等宣传媒体,加大对供水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