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我国教育改革以来,德育教育已逐渐成为综合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恰当有效的品德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小学阶段德育工作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目前已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小学德育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对策研究。
关键词:德育工作;小学;对策研究
随着经济多元化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综合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目标追求逐渐趋于多元化[1],作为基础教育,小学德育工作迎来众多挑战。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其灵魂即为德育,国内小学普遍设置了德育课程,但教学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育改革成效有所下降。
一、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育观念滞后,品德教育意识有待提高
传统教学以传道解惑为主要内容,分数是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忽视了为人处世、品德素质的教育。我国虽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但仍受应试教育体制约束,分数高低依旧是教师、学校、家长、甚至社会的聚焦点。目前,成绩不仅仅是评价学生的标准,不乏一些学校将学生成绩合格率作为教师水平考察标准,如果合格率不达标,则表明该教师教学水平低下,直接打击了教师教学积极性,导致教育观念滞后,全身心投入“教书”工作,淡漠了品德教育。
2.空有教育制度,德育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为响应国家号召,各大中小学都设立了德育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并将一些日常行为规范纳入校园管理制度。德育工作制度健全,但实际操作中并未落到实处,教育浮于形式是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受唯分数论影响,学校认为德育教育占用了应试教育时间,从而降低了学生成绩,因此德育制度往往可有可无,或只在应对教育部门检查时做做样子。
3.教育内容不当,德育教学缺乏实践体验
一些确实进行德育教育的小学,存在教育内容不当的问题,通常表现为重大教育而轻小教育。一方面德育课程上教学内容常从政治立场来培养小学生爱国精神、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思想,忽视了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理解尊重以及合作交流此类细节品德的养成;另一方面德育课程存在与实践脱轨现象,普遍为课堂理论教学,口号式宣教不利于小学生接受理解,并且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课堂教学具有局限性和时限性,德育工作难以通过课堂教学获得成果。
二、改进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研究
1.转变德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
转变德育观念是改进小学德育工作的根本性对策,也是切实落实德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唯分数论观念的彻底转变还需时日,但德育工作与应试教育制度并不冲突[2]。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从“教书”到注重“育人”,坚持以人为本,学生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明确教育目标,为社会培养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一个学校真正形成良好的德育体系,明确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才能将制度转化为行动。设置并设计具体有效的德育课程,鼓励教师对学生开展全面的素质教育,积极满足教学活动需求,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改进有重要意义。
2.落实德育工作,加强心理教育
落实德育工作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要想取得德育工作实效必须脚踏实地做出行动,杜绝一切形式主义。这里笔者重点提出加强心理教育这一对策,中小学生正值青少年,是树立正确三观、塑造良好品格的重要时机,如果忽视学生的心理状态,则可能造成对社会现象错误认知或思潮偏差,比如留守儿童、单亲儿童等特殊群体,更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表现偏激、冷漠。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能帮助其正确看待事物、接受事物,变得坚强、自信、乐观等,是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3.探究教育方法,鼓励学生实践
任何教育工作都需要教师不断探究更为有效的教育方法,小学生对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敏感度,因此实践探索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教学手段。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实践,而不是一味灌输理论层面。譬如室外活动设置运动类小游戏,最简单的接力赛,教师可融入合作、竞争、友谊、互助等教学内容,学生通过活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从中获取启迪和思考,培养细节品格。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参与家务劳动、环保活动等,从力所能力的小事做起,体验作为家庭的一份子为家庭付出的喜悦,形成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结束语
改进小学德育工作,首先应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德育意识,在完善的教学制度下落实工作,不搞形式,其次还要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教育方法,通过实际体验加强对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此外,小学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内容之一。我国小学德育工作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脱节严重,学校德育应联系家庭、社会进行资源整合,充分发挥教育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宗兰. 浅谈农村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都市家教月刊, 2017(9:):151-151.
[2]杨桂香. 小学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16):8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