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编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期   作者:景泽宁
[导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技术被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引起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技术被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引起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编程逐渐走进小学课堂,成为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计算机信息技术包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利用计算机编程教学可以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另外,信息技术编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自主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主要讲述了小学信息技术编程教学的方式方法,旨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促进我国素质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关键词:小学 信息技术编程 创新思维 教学策略

        现在我们正处于数字经济时代,培养小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和编程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应对越来越高的社会要求。帮助学生“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成为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小学信息技术编程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对于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进行信息技术编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顺应信息技术编程课程的特殊属性,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树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长久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很多小学生忙于应对考试,创新意识逐渐被遗忘和消磨。因此教师在进行编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一种积极发现问题,并主动探求解决方式的心理状态的驱使下,才能不断地引导学生不断地追求创新,并树立以创新为荣的创新动机。在创新意识的驱使下,小学生可以主动制定创新目标,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散思维,锻炼自身的创新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创作故事、制作动画的过程中,不断推动学生进行创新。由于小学生年龄小、人生阅历比较浅等特殊特征,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能够极大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编程课程的探究兴趣。计算机信息编程技术多媒体功能强大,对于激发小学生创作出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故事,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接触到的小游戏或者听到的有趣的小故事等,在计算机编程程序上进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教师要实时关注学生的状态,帮助学生遇到的技术问题,并且积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计算机编程创作出有趣的多媒体故事【2】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互联网技术,包含的信息内容庞大,良莠不齐。在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中提取有用的知识信息,摒弃不良、无用的信息,避免小学生因为意志力不强而沉迷于复杂的网络信息中不能自拔,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不利。
二、鼓励学生要勇于创新
        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学生能够敏锐地把握住创新机会,更加重要的是要有把创新想法付诸实践、进行积极探索的勇气和毅力。创新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它不仅需要学生强大的智力支持,而且需要学生具有勇于创新,敢于面对挫折的恒心和勇气。在进行信息技术编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自信心,构建学生不畏困难,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精神。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编程创作一些简单的小游戏,为学生增加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创新自信心和勇气。由于小学生年纪小,喜欢玩游戏的特点,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编写一个小游戏。现在市场上通用的scratch程序不仅可以制作动画,而且还可以通过声音程序为动画配上声音。此外,完备的键盘、鼠标等装备,为小学生编写小游戏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利用scratch进行编写小游戏,不仅简单而且直接,让学生在编写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编程技巧和方法,而且通过成功地编写小游戏获得成就感,增强小学生的编程自信心,让小学生能够有勇气进行进一步的创作。【3】
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创新的科学态度,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不仅能够在生活学习中能够顺应环境变化积极改变自己,而且对于环境的变化具有更高的应变能力。学生由原先的模仿到自主创造的过程,就是学生形成创新能力的过程。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能力是学生创建创新思维的基本条件,是学生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授小学信息技术编程课程时,教师要有意地设计一些相关问题,鼓励学生在应用自身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为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可行性的方案。
        例如,在学习LOGO语言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程序知识,编制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更加重要的是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学生充分发散逻辑思维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案。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创建创新思维,更加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把想法在实践中得到切实的应用。可以说,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经过动手实践,把想法转化为实际动力,让学生在动手创新中享受到乐趣及其带来的成就感,能够进一步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计算机信息编程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大多数的知识都需要学生在进行实际的编程过程中了解掌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主动空间,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创作中转变。利用有趣的计算机信息编程技术,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创造和制作,在自主进行编写程序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编写程序的主要方式和流程,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课堂中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给予学生自由,让学生充分掌握学习的主动性,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提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关于Scratch的相关分析
        Scratch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开发的软件。Scratch主要是应用积木方式把程序有序地堆积起来。一般它的模块都是编辑好的,学生可以把程序直接拖拽过去。相对于传统复杂繁琐的编程程序而言,Scratch简化的编程程序,操作简单,容易看懂,而且趣味性比较强,非常适合小学生好奇心强和活泼好动的性格。【4】
        在Scratch程序中的角色主要由脚本、造型、声音三部分组成。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造型和声音,简单易懂,便于小学生理解和学习。Scratch程序主要通过脚本对舞台上的角色进行控制,学生可以利用脚本编写自己理想的角色。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小学计算机编程教学逐渐成为小学教学的趋势,并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随着教学要求的不断提升,教师要逐渐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的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发的逻辑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编程的过程中锻炼计算机思维。在小学信息技术编程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提升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卞春霞.小学信息技术编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20(08):75-76.
[2]杨海楠. 基于云平台的小学信息技术Scratch编程教学的实践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3]刘卫生.电脑绘画催开创新思维之花——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考[J].华夏教师,2016(12):59.
[4]张敬.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3):1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