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春期是学生成长道路中的重要阶段,对学生在心理品质等各个方面的影响都是比较显著的。为了让学生在青春期期间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认知,优化学生的心理品格,教师需要重点加强青春期时期的健康教育。认识到这一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并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具体的教育举措进行合理的创新与优化。从而全面提高青春期教育整体适应性,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素质和品格。
关键词:小学生;青春期教育;意义;策略
前言: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他们的思想认知和行为表现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同时在情绪上也表现得更加叛逆。在此阶段教师需要加强教育工作举措的有效干预,给予学生青春期时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形成准确的认知观念,并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让学生能够实现身心层面的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以良好的品质适应生活和社会。
一、小学生青春期教育的意义分析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在心理认知方面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比如说在对待性方面有了好奇心,同时在情绪上也比较容易叛逆。在此阶段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变化,通过合理的教育干预来实现学生心理的有效疏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端正自身的思想认知,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品行。让学生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品质素养。这不仅对于学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建设上也具有一定的助力作用。因此,教师需要针对青春期教育形成高度的重视程度,并加强教育举措的有效执行和深化落实。
二、小学生青春期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上好生理健康课程
随着小学生年龄的成长,进入青春期的他们对性开始产生好奇心,为了端正学生的生理认知,丰富学生的生理常识,教师需要注重生理课程的开发与设置。并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渗透生理知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首先,教师需要加强生理教学资源的整合。通过网络的方式搜集与生理有关的图片模型和比较健康的动画视频。然后通过资源的整合与呈现,为学生营造健康、和谐的生理课程学习氛围[1]。之后,对具体的授课模式进行创新。根据学生的兴趣激发需求,组织趣味的游戏活动,通过情景体验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对青春期需要掌握的生理知识加以掌握和理解,从而端正学生对待生理的态度。
(二)加强心理咨询疏导
在小学阶段,为了全面贯彻青春教育,重点加强心理咨询十分必要[2]。能够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认知,减少学生在心理层面的压力与负担。让学生能够以一种更加乐观、向上的态度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首先在开展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分析学生在青春期所面临的困惑以及存在的具体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根据学生的性格以及家庭环境,对具体的疏导方案进行合理规划。从而保证教育更具有针对性,也能够让学生更加的接受和认可。
例如,在针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疏导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家庭环境情况,给予学生一定的情感关怀和生活照顾。
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距离有效缩短,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民主沟通的方式让学生产生自信。并以一种更加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努力的参与课程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的内涵,端正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心理认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品格。针对学生在网瘾方面,以及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关系,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以民主、平等的方式与学生沟通,让学生认识到正确使用网络,形成健康网络观念的必要性。
(三)丰富课余文化生活
在小学阶段为了有效落实青春期教育,教师需要在文化生活方面进行有效的拓展。让学生拥有丰富的课余活动环境和空间,从而转移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调节学生的情绪、心情,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
比如说,教师可以组织趣味的户外体育运动,让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发泄情绪。或者组织团队配合性的游戏活动,如撕名牌,老鹰抓小鸡等游戏,让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团结意识。与班级同学之间做好配合与协作,全面提高班级整体凝聚力。以便为学生营造团结健康的班级学习氛围,助力学生形成积极的健康品格。
(四)践行家校合作理念
在实施青春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领域所发挥的支撑和助力作用。并且通过与家长有效沟通的方式渗透具体的教育理念,让家长对青春教育的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形成准确的认知,并通过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有效配合为学生构建健康的成长环境。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家长的关怀,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品格[3]。教师需要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以及日常表现,并通过民主沟通的方式给予学生思维上的正确指引。让学生能够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形成端正的思想观和生活观,规范学生的行为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加强社区资源开发
为了保证青春期教育所呈现的教学效果更加理想和突出,教师需要注重资源的开发与拓展。加强与社区之间的有效协作与配合,利用社区所具有的资源,对具体的实践活动进行拓展和创新,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体验。
比如说,教师可以利用社区资源来组织实践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环保志愿者活动当中,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规避学生乱扔垃圾的不良行为,也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结论:依前所述,在小学高段阶段开展青春期教育,具有着十分突出的意义,能够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认识,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认知,端正学生的行为品格,也能够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热情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效的发挥教育干预和引导作用,加强生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的疏导,注重文化生活的拓展,践行家校合作的思想理念,注重校区资源的有效开发。通过多种渠道和载体为学生营造丰富、有效的教育环境,让学生通过各项活动的参与,形成良好的品质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婷,王宏,刁华,杨连建,蒲杨,金凤.同伴教育对青春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03):375-378+382.
[2]夏明娟,窦义蓉,曹型远.重庆市部分中小学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现状和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09):1314-1317.
[3]林艾.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缺失与青春期健康教育[J].中国校医,2015,29(04):32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