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新方向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8期   作者:刘沛均
[导读] 建筑施工管理现场极易产生安全管理问题

         摘要:建筑施工管理现场极易产生安全管理问题,施工人员会面临安全风险。当存在安全危险时,建筑施工现场必须注重安全管理,确保各部门与各工种的密切配合,消除潜在安全隐患。此次研究主要是分析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展望工程安全监督管理新方向,希望可以对相关人员起到参考性价值。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

         社会保障制度的日益完善,相应提升人们的生活安全保障要求。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期间,必须全面遵循安全管理的核心地位,开展实施监督与管理,同时探索改善施工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以此提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维护施工安全。
1、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现状
1.1现场管理缺乏制度规范
         由于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建筑企业为了获得施工项目,出现垄断压价行为。在具体施工建设期间,整个管理模式比较混乱,安全制度缺乏肯定态度,从而导致后续执行不到位。在低价投标现状下,多数施工企业不注重工程安全质量,经济成本利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不足,收购企业开始追求个人经济,从而导致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较多隐患。因此必须综合考虑现实因素,做好科学改善处理,全面落实各项安全制度,同时对内部施工人员的素质水平进行规范,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对于施工现场安全防护力度不足,安全设施随意丢弃问题,导致施工环境遭受严重的安全威胁,无法有效行使安全权利。在发生事故后,施工企业需要承担经济损失,相应延长施工工期。
1.2安全管理人员缺失
         大部分施工现场所存在的问题在于企业配备的安全管理人员不足,从而导致整个施工秩序混乱,无法有效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效果,继而导致施工人员在缺乏防护情况下开展违章操作。工程管理人员没有及时发现潜在安全隐患,纠正措施处于空置状态,从而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率提升。对于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人员配备来说,由于自身安全管理知识与技能水平较低,不能及时发现细小安全隐患,从而提升事故发生率,无法判断建筑工程施工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监督管理部门职能履行不佳
         一是政府部门监督管理人员没有深入到施工现场,个别方向的专业技术人员比较欠缺,部分地区可能受制于经济水平导致安全投入不到位。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设置呈逐级衰减状况。在安全生产监管最为直接、任务最重的地(市)及县(市、区)级安全监管力量最为薄弱,有些县(市、区)的安监机构甚至连应付日常的运行都十分困难。政府监管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几乎陷入“无所不为,无所不包”的困境,所承受的工作范围、工作责任及压力大大超过其拥有职权应承受的、权责不对称的问题相当突出。二是施工企业安全监督部门形同虚设,浪费大量人力资源和成本资源。施工企业内部管理层存在较多问题,主要是由职位空缺与粗放式管理所致,在开展安全监督与实施监控工作时,缺乏技术设备支持。企业管理人员过度关注经济效益,没有认识到先进技术的应用价值与安全管理意义,项目部在安全管理的地位低下。施工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与技术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普遍存在违章操作与违章指挥问题,没有充分发挥出领导作用。施工人员在施工操作之前没有接受专业技能培训与安全教育,不了解工程安全定位,从而出现较多违章操作。由于施工人员存在错误意识,在操作过程中已经形成行为习惯,无法彻底根除,从而导致施工安全威胁延续。
2、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原则
2.1经济效益原则
         施工安全监督与管理会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管理部门必须兼顾到各方面因素,不能为了追求建设进度而忽略工程质量与安全,也不能为了增加经济效益而不注重安全管理。管理人员也不能过度关注工程质量,不在意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避免后续发生安全事故时,导致施工企业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2.2标准化原则
         为了提升施工安全水平,需要全面落实标准化作业规程。在具体施工期间,为了确保个施工工序的稳定运行,必须确保现场要素均按照标准规定落实,通过规范化操作为安全管理奠定基础,这样才可以确保整个现场操作的有序性与稳定性,进一步提升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2.3科学合理原则
         该管理原则要求施工现场管理作业必须满足施工要求,全面落实安全管理的规定要求。同时保证作业流程的精准性,施工操作的规范性。按照施工需求领用和分配资源,避免出现资源浪费问题。

同时还需要合理管理与分配施工工序,确保整个施工活动在安全稳定环境下开展。
3、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新方向
3.1提升安全人员的素质能力,合理划分安全职责
         施工企业必须明确规划安全职责,以此确保安全生产工作的有效落实。施工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可以确保整个生产过程的安全性,体现出主体观念模式。合理划分各部门安全责任,建立安全管理绩效考评制度,强化不同岗位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项目职能部门在落实各部门与岗位安全职责时,首先要明确主体价值与管理要求,确保管理与考核具备可操作性与针对性。安全人员还应当接受先进安全管理知识与技术培训,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意识水平。
3.2注重制度落实,完善安全措施
         由于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在施工企业内部落实安全经费,必须联合主管部门全面监督安全管理费用支出,促进制度深化改革,全面实行标准作业流程,同时制定合理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在制定处罚条例时,必须确保严格性与合理性,使整个安全生产有章可循,严肃处理违章问题,避免出现安全威胁。管理队伍在开展施工安全管理活动时,必须合理规划作业流程,确保操作规程的有效开展,同时按照标准建设安全设施。此外,施工企业应注重处理内部施工秩序混乱问题,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执行力,按照国家标准规定实施违规惩罚,以此实现总体监控效益与监督效益。
3.3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
         施工企业在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时,必须确保项目层面与企业层面的监管人员配备充足,同时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由于多数施工企业缺乏明确责任制度,在发生安全事故后出现责任推诿现象,对企业社会形象影响比较大。所以在施工建设期间,必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尤其是工程项目部责任制,以此维护工程效益。对于安全管理工作来说,必须在施工企业内部制定责任制度,参与施工建设的部门和人员,都必须具有明确的负责人,积极承担安全管理职责,以此确保工作岗位的职权明确。通过签订责任机制方式,可以形成无形压力,确保安全管理人员可以全面负责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整个生产作业的安全性,同时可提升安全管理效益,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
3.4应用现代技术指导安全管理
         当机械设备存在安全缺陷等危险因素时,必须采取科学技术进行处理。在安全生产作业期间,使用新设备与新工艺时,必须做好施工人员安全技术交底,以此维护施工安全,不断优化和完善安全监控措施,严密监控塔吊安全限位与装置安全性。在完善安全防护设施时,必须通过科学角度减少经济投入,从而降低工程造价,通过现代化技术指导建筑生产,以此维护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加大安全生产科技扶植和支持力度,实施科技创安战略,表彰和奖励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鼓励对生产设施、设备、工艺、技术和材料进行科技升级,逐步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技术,运用科技手段,大力推广安全生产科技成果,组织实施科技示范工程,切实提高安全生产和管理的科技含量,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实现本质安全。
3.5提升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水平
         通过长期努力,工程各参与方都可以完成自身职责,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管体系,加大社会监管力度,严肃处理违章违规操作。通过科学手段,帮助工程各参与方建立安全管理理念,全面提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水平。
3.6强化政府安全监督效能
         结合行业结构特点,积极探索高效、适用的监督管理方式,注重加强业绩不良企业和工程项目的监管,强化对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的监控。为更好地发现问题、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政府机构内部可探讨互检制度,照镜子整衣冠,加强对每个安监员的管理,落实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岗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安全生产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由于高层建筑与复杂建筑不断增加,相应提升施工企业的施工量。由于部分监督部门不注重监督管理工作,从而导致施工安全管理缺位,施工人员缺乏安全责任意识,极易引发安全生产事故。为了降低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率,必须全面提升责任主体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加大管理力度,从根本上提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效益。

参考文献
[1]孙菁.安全质量监督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中的分析[J].居舍,2020,23(05):173.
[2]张海军.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20,15(04):174-175.
[3]邸建伟.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监督管理常见的问题与对策[J].门窗,2019,10(06):93-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